启东米白酒又称“老白酒”,曾经的“十家三酒店”之说形容的就是早年启东米酒作坊林立的盛景。如今,原始粗糙的手工酿酒工艺逐渐被先进快捷的流水线生产所代替。然而,旧时作坊间蒸腾着的那股酸酸浓浓的酒糟味,以及那前店后坊,随酿随卖,现买现喝,老乡喝老酒的酣畅场景,永远存活在老启东人温暖愉悦的记忆中。
溯源
酒厂学艺开作坊
4月13日,记者前往位于惠萍镇镇区的永胜村,在路人的指引下,拐进东西向的一条巷子,还没有看到顾松平的酒作坊,就在巷口闻到了一股醉人的酒香。
循香走进30多平米的酒作坊,眼前是齐整摆放着的二三十口大缸,酿酒的缸口上盖着厚厚的草盖,简单的设备透着老作坊的古朴,酒香就从这稻草盖子的隙缝间丝丝缕缕地飘溢出来。
一边带着记者参观,顾松平一边讲述起自己酿酒技艺的由来。顾松平的表哥是原启东酒厂的技术员。1965年,18岁的顾松平初中毕业后来到酒厂,跟随表哥学习酿酒技艺,经过1年多起早贪黑的勤奋学习,终于掌握了酿酒的每一道工序。1980年,顾松平担任惠萍镇酒厂的技术员,1993年,酒厂改制后,顾松平就自己开了一家酒作坊,至今将近20年了。这些年来,通过不断摸索改进制酒技艺,“顾松平老白酒”飘香惠萍镇乃至整个启东。
发展
十天一缸酿千斤
顾松平的作坊里有一个老式灶台,边上置放着凹酌、蒸桶等酿酒工具。顾松平告诉记者,这么个蒸桶一次能蒸600斤左右的大米,能做一缸1000多斤的米酒。酿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米浸泡10个小时左右,通常用糯米作原料的酒更香更醇。将米蒸熟后, 倒进大缸中加入酒曲,搅拌均匀,轻轻压实,抹平表面作成一个平顶的圆锥,中间压出一个凹陷的窝,然后用松软厚实的稻草盖盖上。
4天后,米饭开始第一次发酵,酒就渐渐囤积于凹窝。“我做的是正宗的加饭酒,属于绍兴酒的一种。”与他人的制作方法不同,顾松平在这时除了加水外还会再加饭。“这样做出来的酒产量高,也更醇厚。”顾松平说道。此后,连续两天早晚在大缸中翻搅两次。这样约摸过了五六天,一缸清澈的米酒就酿成了。
“这酿制过程看似并不复杂,但其中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掌控不好这酒就没有那么香了。”顾松平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掀开大缸上的稻草盖,用手探一下里面的温度,“做了40多年了,我这手已成‘温度感应器’了。”顾松平笑着说。
一如早年的老酒作坊,顾松平酿制的米白酒至今没有名字,也没有包装,顾客都是自带容器上门购买。酒香不怕巷子深,“顾松平老白酒”经常供不应求,尤其在每年过年前,顾松平不分昼夜地忙碌,每天能够售出3000斤左右的米白酒。即便在现在这样的淡季,每天销售三四百斤也不成问题。
愿景
老来喝上老白酒
如今,纯手工制作的酒作坊越来越少,而市场上的米酒品种越来越多。“机器生产的哪有这草盖头下酝酿出来的酒醇香啊,还那么绿色环保。”顾松平言语间带着一份自豪,又有一份感叹。
做了一辈子的酒,顾松平自然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继承下去。几年前,儿子表示愿意跟随父亲学习酿酒技术,这让顾松平很是欣慰。儿子学了一年,但又不愿拘泥于父亲守着的这爿小作坊,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但儿子答应父亲:“等我年纪大了,一定会回来,将你的酒作坊继续做下去。”
“是啊,我,还有这么多乡里乡亲都喝了一辈子我做的老白酒,哪天自己老得做不动时,还能喝上这纯正的‘顾松平老白酒’,那是件多大的幸事啊。”顾松平充满着期冀。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