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启东人的童年记忆里,总有母亲或奶奶姥姥纳制布鞋的身影。穿上布鞋时的那种轻软、舒适传递着一股亲情的温暖。而今,手工布鞋已不再是人们足下的必需品,但它的那种舒适感是很多价格不菲的名牌鞋子都无法给予的。
溯源
世代相传百余年
4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慕名来到南阳镇曦阳村。温暖的阳光下,75岁的倪亚兰老人正坐在屋檐下纳鞋底。老人戴着一副老花镜,一手拿着鞋底,捏着针的另一只手一扬,白线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随针刺过鞋底,再用力一拽,一个线脚就牢牢地固定在鞋上。
“解放前,大家都穿布鞋,女人家都会做。我母亲心灵手巧,鞋样也好看,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来我们家取经呢。”倪亚兰回忆起往事,“母亲做姑娘时就跟着我的外婆学会了做布鞋,这样算算,我们家的这门手艺至今也有百余年了。”
小时候,倪亚兰常常看母亲做鞋,到16岁那年,就跟着母亲学。手艺学成后,一家人的布鞋就都由她来做了。
传承
3年磨出好手艺
那时看母亲飞针走线的挺简单,但真正学起来,倪亚兰可吃了不少苦。做布鞋前先得搓鞋线,这很有讲究,空气湿润的夏天是搓鞋线最好的时节。用棉花条先摇好纱,然后10根纱搓成一条鞋线。制作布鞋的第一步就是按照脚的尺寸剪制鞋样,然后根据鞋样做出荷包爿,用七八层碎布填制千层底。“填制鞋底必须整齐、清洁,布层之间不得有褶皱。”倪亚兰说。而纳鞋底则是制作布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走线必须交叉方式,纳边时,不可走样,线迹排列整齐,横竖间隔均匀,纳底时用力要适当。“不然鞋底会凹凸不平,穿着也不舒服。”
做鞋面时,先剪好鞋帮样,用老布涂上一层浆糊晒干做出硬衬,然后用浆把面料和衬料铺平合起来,上口用两公分左右黑的滚条滚下边。绱帮时得把握好鞋帮与鞋底的配合尺度,针距不得过大,针脚不得歪斜,鞋帮左右两边要对齐,不得超出鞋的边沿。整体修剪,再用专用的材料将鞋底毛边抹平,这样一双布鞋就算完工了。
倪亚兰学了整整3年,用以顶针的中指第一指节边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这才做出了跟母亲一样精致的布鞋。老伴一生都穿着她做的布鞋。儿女们从蹒跚学步时的“猫头鞋”到长身体时几乎一季一双的布鞋,都是“倪亚兰制造”。近60年来,她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双布鞋。
发展
年轻媳妇来讨教
倪亚兰说,那时一到农闲,村妇们就把一家人一年穿的布鞋都做好。那时候,做过多少双布鞋,工艺是否精巧,是衡量一个姑娘家“价值”和媳妇是否能干的标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繁琐的千层鞋底渐渐被轻巧的泡沫底、塑料底所替代。“但真正穿得舒适的布鞋还是得纳千层底儿。” 倪亚兰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什么样的鞋子都有,卖布鞋的专卖店也是一家接一家,因此已经很少有人做这种千针万线的传统手工布鞋了。“可是老伴穿惯我做的布鞋了,小孩子脚嫩,穿布鞋脚型不会走样,所以我还得继续做下去。” 倪亚兰说道。
倪亚兰的3个女儿都从事服装工作,无人会自己制作布鞋,但倪亚兰也不急,村子里很多年轻媳妇经常上门向她讨教,为她们的孩子或家里的老人制作布鞋。每次倪亚兰总是热心而又耐心地教她们。这些年,她已经带出了不少徒弟。“这布鞋肯定会有人做下去,谁不想穿个舒适呢。”倪亚兰很是乐观。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