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芦苇可是个宝。启东人床上铺的,门前挂的,哪样不是用它编制而成?所以,那时从事芦编手工的人很是吃香。俗语也说,编席打篓,养家糊口。现今,芦编制品已不似从前那般“流行”,但在乡间,芦编的帘子、簸箕等依然常见。老人们总念叨,用芦苇编制成的家什使着就是顺手!
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南阳镇曦阳村时,81岁的黄家祥老人正坐在屋前的小板凳上晒太阳。在老人里屋的墙角,静静地竖着一卷芦苇编制成的帘子。“做了一辈子的芦编手工,你看,这手上满是茧子。”黄家祥笑着伸出了双手。“我祖母打小就会芦编手工;父亲继承母业,也是一辈子与芦苇打交道。”黄家祥老人告诉记者。从16岁起,他也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芦编手工。
工艺
芦编产品结实耐用
黄家祥告诉记者,芦编手工其实不难,他在学习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就掌握了帘子、芦菲、簸箕、藤条等各式用品的编制手法。“但做这芦苇编制,重点不在会不会,而在熟不熟、好不好。我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将编制的速度提上去。”黄家祥说,起先他一天最多编制两只簸箕,熟练后,一天就能编成七八个了。
削根、抽芦、轧芦、剥壳、编织、刹边……这些工序说来简单,做起来则非常繁琐。“而且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上一步没做好势必影响到下一步,最终编制出的产品也就不牢固。”除却这些具体的编制工序,黄家祥还得花费许多时间进行芦苇的挑选分类。“芦苇长短粗细不同,用来编制的物品也不尽相同。只有选用对应的好材料,才能制成完美的产品。”在编制时,所选用的绳子也颇有讲究。黄家祥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在芦编手工中多采用江草绳,因为相较而言,江草绳最为结实耐磨。但尼龙绳出现后,便取代了江草绳的位置。“耐用与否,是衡量芦编手工产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连这个小小的绳子也不能马虎。”黄家祥笑着说。
现状
手工制品日渐萧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黄家祥的芦编产品销量便大不如前。“这芦苇制品多用于粮食的翻晒、囤放,譬如芦菲、芦护等,一实行包产到户,需求量自然小了许多。”黄家祥告诉记者。
由于芦编手工的过程较为繁琐,产量一直不高,这成了限制芦苇制品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在出现了塑料、铁皮等替代品后,帘子、簸箕等常用芦苇制品逐步被取代。不过,在黄家祥看来,芦苇制品依然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现在黄家使用的芦苇簸箕就是他自己编制的。前些年,村里的老人家常会央求黄家祥给编制个帘子、簸箕之类的家什。“我们老一辈儿用习惯了这芦苇编制的家什,就是觉着好使。你看这簸箕编得多精巧,用它扫地都不扬灰的!”
因为年事已高,如今的黄家祥已不再做芦编手工了,但对于芦苇制品,他还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我们启东盛产芦苇,就应将这先天优势利用起来。”黄家祥说。
发展
编制手艺期盼传承
黄家祥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便教会儿子黄松林基本的芦苇编制手法,但因为芦苇制品目前市场不行,所以儿子并未从事这一家传的“老行当”。
对于芦编工艺的日渐落寞,黄家祥也倍觉惋惜。他说,芦编是手艺,更是一门艺术,不应任其走向消亡。2010年,老人曾在电视上看到山西浑源县举行了一场神溪芦编艺术作品展。他十分感动,这让他看到了芦编手工的另一生存空间。无奈,黄家祥老人已81岁,“不然,我也可以有精力去研究些更为精巧细致的芦编技艺。”黄家祥认为,既然芦编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那么就应更注重其观赏性,芦苇制品也应编制得更为小巧精致。现在,黄家祥老人得空时,便会去宅边的沟塘摘几根芦苇编个小玩意儿给5岁的小孙子玩乐。“如果有可能,我想让我这小孙子把我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用芦苇编制出形形色色的艺术品。”黄家祥老人满怀憧憬。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