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与启东的渊源
时间:2012-04-10 A+   A- 举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唐代反武兵败后逃到我们启东吕四(那时叫“白水荡”),“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7岁时写下的诗。朋友,你有没有到过南通狼山风景区?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座肃穆的墓园,墓两侧有对联:“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那就是“骆宾王墓”。其实,我们启东最有“资格”建立“骆宾王墓”了,因为他在启东吕四度过余生,这里是他的葬身之处。

骆宾王大约生于唐太宗贞观末年(640年),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他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少时即才华横溢,7岁所作的《咏鹅》诗成千古名作。骆宾王曾在当时都城长安做过小官,亲眼目睹豪门贵族的骄奢淫逸,愤而作有名的《帝京篇》揭露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奢华淫乐,因此得罪权贵而入狱。出狱后,骆宾王曾任临海丞。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跟随扬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

讨武兵败,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子李炯(朝廷赐予李姓)逃出,后辗转到荒僻海角之地“白水荡”(即今吕四,当时属通州)。骆宾王长期藏匿在这里,躲过武则天朝廷搜捕,在这里病故埋葬。当地有人知道这些情况,等武则天死了、李氏王朝恢复,通州的士绅就把骆宾王移葬于狼山脚下,并建“骆宾王墓”。这就是南通“骆宾王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