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去上海念书了。打点好的行李早已鼓鼓囊囊,临行前妻子又塞进了两袋脆饼。
脆饼、油面、糖枣、麻圆,是我们这一代人钟爱的茶食。如今,随着面包、蛋糕等西式糕点的流行,这些传统茶食早已风光不再,商店货架、百姓餐桌难觅踪影。但我家的架橱里总有一两袋脆饼,袋上一个小标签:“毛建新白糖葱油椒盐脆饼”。早餐不凑巧的话,就泡上几只脆饼,既方便又可口,一家三口都喜爱。
毛建新是原启东食品厂的厂长,上千号人的头头。企业改制后,他和妻子在彩臣二村办了个小小的食品加工点。毛师傅制作的茶食口味纯正,价格公道,所以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春节去买脆饼时,毛师傅正听着音乐、哼着小曲,乐呵呵地擀制脆饼。那股子精气神,一点也看不出是60岁出头的人。
听毛师傅介绍,脆饼的制作工序其实并不简单,有配料、和皮、制馅、包馅、压皮、成型、上麻、烘烤等十多道程序。毛师傅用的是老面发酵法,所以案板上留了一个较大的面团,掺过油糖,油亮发光,和上新料后就可再发酵面团。其余的已扯成汤团模样的小面团,一盘一盘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我原以为这小面团擀擀烘烘,就制成脆饼了,哪知道每只小面团里还要放馅的。馅是油酥面团,用葱油、面粉、白糖、椒盐、奶粉等按比例调和而成,不掺一点水份。包好馅的面团用擀棒擀薄,折叠再擀,反复多次后就成型上盘了。用刷子蘸水在成型的胚子上刷过,撒上一层水洗纯白芝麻,就可上烘箱烘烤了。
前面几道制作工序是纯手工的,但最后一道工序“上烘箱”好像不传统了——没有用筒炉烘烤,也就没有了贴饼、出炉的惊险。毛师傅解释说,传统的筒炉烘烤用玉米秸头、煤饼作燃料,烟熏火燎,污染环境,而且贴饼、出炉也对师傅的眼、肺伤害较大,就逐步淘汰了。现在的红外线烘箱比较容易掌握温度和火候,烘烤效果也一点不比传统筒炉逊色。一般的茶食师傅使用烘箱只能烘烤出长条脆饼,而毛师傅却能烘烤出传统的方型脆饼,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结。
毛师傅加工脆饼虽然是家庭小作坊式,但用料和工艺还是按照当年国营企业的标准,一点也不马虎。一则用料精良,面粉是上等精白面粉,油是桶装精制豆油;二则工艺考究,小包酥慢工细活,擀压折叠成的胚子隐含16层薄皮。这样烘制出来的脆饼皮色金黄,饼面弧形,酥层分明,松脆香甜,自然惹人喜爱了。我还发现一个细节,这里包好馅的面团都要上天平一一称重。在我看来,脆饼基本上是现做现卖的,不需要相关部门检测,每只面团用手大致戥戥份量就可以了。但毛师傅却十分较真,一定要只只上秤,确保足斤足量,大小匀称。精巧的手艺,良好的信誉,为他赢来了众多的客户。这不,毛师傅正忙着擀压面团,不时就有顾客上门买脆饼,有要长型的,有要方型的,有要椒盐的,有要白糖的,忙得他不亦乐乎。
毛师傅讲,这些年制作脆饼等茶食,赚多少钱倒并不太在乎,图的是手艺不荒废,顾客常上门,小日子更加有滋味一些。有外地大型食品公司想聘请他的,也有本地知名商家想推出他的茶食产品的,他都没怎么心动,依旧在老地方经营他的小作坊。这样忙碌而充实地生活着,他很知足。
仔细打量面前这位身材魁伟、性格豁朗的茶食师傅,我不由心生感动,为他的坚守与执着,也为他的忠厚和淳朴。我暗想,毛师傅悠淡恬静的草根生活,与他亲手制作的脆饼何其相像:传统本色,不含任何添加剂,却是别样的香甜可口。 ◇沈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