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慢搅酱味纯
时间:2012-03-29 A+   A- 举报

甜面酱,因其味道甘甜鲜美而得名。在解放前,启东一带几乎家家酿酱,以此来度过荒年,“穷做穷,做坛酱”,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现在,手工制作的甜面酱日渐稀少,许多老启东人只能从记忆中回味那粘稠细腻的地道口感。

溯源

甜面酱制作技传三代

3月26日,春光明媚。记者来到位于王鲍镇久隆村的好时达食品有限公司,这家食品公司的前身是久隆镇酿造厂,这里至今还在制作着老启东人喜欢的甜面酱。

走进公司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一大排的50多口酱缸。杨希平是甜面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一边往缸内加热水一边翻搅着稠稠的酱,忙得不亦乐乎,鼻尖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这甜面酱的制作工艺可是我们家世代承传下来的,现在已是第三代了。”杨希平的言语间颇带几分自豪。

杨希平姐妹三人都在这家酿造厂工作,她们的制酱技艺是从父亲杨广文那里学来的。杨广文年轻时是上海酿造四厂的一名员工,精通甜面酱的制作工艺。1983年,杨广文退休后回到启东,村里的酿造厂聘请他当老师傅。大女儿杨希平和两个妹妹就从那时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甜面酱。1996年,酿造厂实行改制,承包给了个人,而杨家姐妹三人舍不下这门技艺,一直守在这里不曾离开。

发展

五六年“熬”熟制酱工艺

那时候为了跟父亲学习整套的制作工艺,杨希平姐妹三人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要起床,去搅拌每口缸里的酱。为保证翻搅均匀,食品厂至今还是使用人工,不用机器。 “这制酱的时间很有讲究,酱缸里的温度要控制好,夏天太热了不好,冬天太冷了也不行。中午或太阳暴晒时,也是不能搅拌的。”杨希平说,一般都在3月份左右天气不冷不热时开始制作甜面酱。

“首先要选好材料。”杨家在制酱过程中对原料十分讲究,选用的都是上等的面粉和盐,每一种原料都是在实践中经过多次比较确认为最好的。“假如换一个品种的原料,这酱的味道就不那么地道了。”杨希平说。

说起制作过程,杨希平如数家珍。第一步是和面,面一定要揉搓透彻变得十分柔软而富有韧性,随后将和好的面放入蒸笼蒸,过后放在竹帘上晒,然后经发酵放进缸内,加盐、水搅拌后晾晒。晾晒过程中,每天都要进行翻搅,大概过半年时间就制成了酱。“这套流程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尤其是对制作好的酱温度和湿度的掌控。稍有毫厘之差,酱味就失之千里了。”杨希平足足学了五六年,才算把这制酱的技艺真正学到手,父亲才放心地退居二线。

现状

手工绝活享誉本土

至今,食品厂的甜面酱都采用全手工生产,生产规模和速度因此大大弱于机械化生产。而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比如晾晒、发酵,必须达到规定时间,才能进入下一个工序。“我们一次大约只做5000斤左右的面粉。一年也就做一到两次。”杨希平说,厂里做的酱是“少而精”。

“甜面酱用来腌咸瓜,咸瓜脆香可口;用来当蘸料,食品格外鲜美;用来烧羊肉,那简直就是绝味了。”制酱的工人笑着说。成酱之后,其色红褐明润,大老远就能闻到酱的醇香。在包装一袋袋酱时,工人们通常会沉醉在这股浓香里,甚至忘了时间忘了劳累……

由于品质高、产量少,杨希平他们做的手工甜面酱十分抢手。每年成酱之前,市里的许多超市、饭店都会打来电话预订,还有不少外镇的客户专程上门来采购。

愿景

改进技艺传统生辉

闻惯了这酱的甜香味,今年87岁的杨广文在退休后不愿离开整日飘着酱香的食品厂,每天在晒场上转转已成习惯。杨希平的弟弟杨建忠顶替了父亲原先在上海的工作,现在依旧在上海一家酿造厂就职,同样精通甜面酱的制作技术。虽然4个儿女都继承了父业,然而酿造甜面酱毕竟是一个辛苦活,很多小辈们都爱吃这甜面酱但并不愿意学。

两年前,杨希平的女婿表示,自己愿意跟着长辈们学习甜面酱的制作技艺,这让全家人特别高兴。“我们老了还能吃得到自家的甜面酱。”杨希平长长地舒了口气。

女婿至今还在学习阶段。每天看到女婿勤奋苦学的样子,全家人甚是欣慰。杨希平说,杨家几代为传承甜面酱的传统技艺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希望传到女婿手中时,这门技艺能不断改进并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