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十番锣鼓
时间:2012-03-27 A+   A- 举报

十番锣鼓,又名十番。起源于明代的江南水乡,通常在喜庆宴会、迎神出会和节日庆典中,聚集十多人,用金革丝竹演奏,它由若干曲牌与若干锣鼓段连缀而成。原先以打击乐为主,后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叶梦殊《阅世得·纪闻》中谓:“吴中……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钹、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这些乐器中,除木鱼与板钹由一人演奏外,其余的乐器一人各执一件,所以一个乐队共有八个人。

十番锣鼓虽源于江南水乡,却深植于吕四渔镇这块沃土,经久不衰,这是与吕四形如半岛的地理环境及人口迁徙的历史有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吕四沿海海溢,大批盐丁溺死,朝廷征发苏松淮扬四州民夫修堤。同时在长洲(今苏州)一带移民,汇集到常熟白茆口,又遣送来吕四补充盐丁。这些移民把江南民间音乐带到了渔乡,这便是吕四十番锣鼓的滥觞。由于其艺术形式与斗惯风浪的吕四人一样淳厚、粗犷,所以十番锣鼓长期在渔乡广泛流传,备受青睐。

据说,南通清末状元张謇的母亲也对吕四十番锣鼓情有独钟。那年,张母七十寿庆,特邀吕四乐班去吹打十番锣鼓助兴。在许多达官贵人出席的寿宴上,老寿星听着古乐《腾云》,沉浸在鼓乐弦语之间。跌宕多姿的音乐,使她飘然欲仙,一曲终了,余韵绕梁,令老寿星拍膝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