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夹水”之鲜——黄蚬
时间:2012-03-19 A+   A- 举报

“这是红烧鲳片,这是清蒸梅子鱼,这是文蛤饼”。大酒店的豪华包厢内,十几个二十多年未谋面的老战友,正推杯换盏,尽情畅饮。作为东道主的我,不断接着小姐的话语忙碌着:来 ,干了这一杯,吃鲳片鱼;来,干了这一杯,尝梅子鱼……。“这是老黄瓜烧黄蚬。”小姐端上一只大盘,轻声说道。奇怪,刚才看菜谱时没有这个菜啊!“这是老板送的特色农家菜,请品尝!”小姐一脸春风地说。

“噢,这是一道我几十年来未吃过的农家菜。”我惊喜之余,又忙不迭地将此菜介绍给远方老战友:“黄蚬是生长在启东内河里的一种贝类,形似海滩上文蛤和小沟里的河蚌,用调侃的话讲,它是文蛤的表兄,是河蚌的堂弟。今天我们有缘碰上了,来,动筷!”我忙不迭地夹起一筷,送进嘴里。啊!味还是原来那个味:汁浓味鲜,满口飘香!微醉中仿佛时光倒流,恍惚中又回到儿时摸黄蚬、吃黄蚬年代……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桃花香两岸。”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是我儿时最爱听爱哼的歌,原委就是我老家西边也有一条宽阔的灯杆港河,才触景生情,爱屋及乌。不过,它也确实是养育我、滋润我的母亲河,它漾溢着我儿时的欢乐和梦想,深刻着我成长的足迹。

儿时的灯杆港河,宽阔悠长,它源自长江岸边闸口,贯通启东南北全境,和长江、大海息息相通。大海涨潮了,闸门一打,哗哗江水伴随着海的气息,涌进大河,涌进每一条泯沟宅沟;连续几天暴雨,要“水没金山”了,闸门一开,滚滚洪流汇入长江,直泻大海。随着闸门一开一关,潮来潮往,黄砚,便应顺这特殊的地理环境,悠然在大河里“安营扎寨”了,它摄大海之魂魄,集长江之神韵,聚大河之灵秀,蓄小溪之幽情,铁定要成为江、海、河这“三夹水”中的小精灵!它享习习海风吹拂,受电闪雷鸣震撼,承拍岸江涛点拨,经沙土湿地滋润,注定要成为家乡土特产的骄傲!“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乃至理名言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十来岁的我,每年暑假,总要和小伙伴们到大河里去游泳。河床里长满黄蚬,大的如文蛤,小的如豆粒。那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在咕咕饥肠召唤下,我们时常带着水桶,跳入水中,边捉迷藏边摸蚬,来一个“生产娱乐两不误”。摸黄蚬可不是一般的活,要精通水性,有潜水憋气本领。那时,浅滩上的蚬早没了,要吃黄蚬,只有潜到深水里去。我水性好,一个猛子扎下去,一二分钟后,就能抓出一大把来,有时还能顺手捎带出虾、蟹,令同伴们羡慕不已。一次,母亲望着我拎回家的大半桶圆润的黄蚬笑着说,今晚做玉米糁饭吃吧,主菜就老黄瓜烧黄蚬,由你掌勺!我十分开心,当时粮食紧张,一日三餐均以玉米粥为主,稀饭就老黄瓜烧黄蚬,那是很不匹配的。夕阳西下时分,我操刀动手:将蚬洗尽,倒入锅中,注水生火,开锅揭盖,但见只只黄蚬张大着嘴,裸露着丰腴肉质,分外诱人。其汤似鲜牛奶光亮,如椰子汁清脱。我将蚬捞起进行肉壳分离,又将原汁盛入盆中沉淀待用。再起锅烧水,到菜地里摘老黄瓜数条,洗净去皮,开锅后用刀将其削入锅中,然后加入蚬肉和原汁,无须加酱油添醋,不必杂佐料吊味,只加入少许盐,开锅后闷上几分钟,一道原汁原味老黄瓜烧黄蚬农家菜就此告成。当晚,全家人就着玉米糁饭,伴着黄瓜烧黄蚬,吃得津津有味。纯玉米糁饭,看起来黄澄澄,金灿灿,文人尊它为“黄金饭”,可它中看不中吃,嚼在嘴里,粗糙难咽。但有黄瓜烧黄蚬相佐,这饭吃起来就香了。你看,当这玉米糁在嘴角打滚、在食道作梗时,只需一勺蚬汤,咕嘟一声,饭顺溜下肚,胃壁顿觉滑爽无比,胃动力霎时加剧,好一对黄金搭档!  ◇刘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