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时期,启东就有了脆饼制作技艺。现今,对不少启东人来说,脆饼不只是一种小吃,更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在海复镇复南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几代以烘制脆饼为生。脆饼香甜酥脆,俗称“捞货泥坝脆饼”,近百年来,名扬百里——
溯源:祖传技艺近百年
2月28日下午,细雨蒙蒙。记者来到海复镇复南村王飞家时,王飞正和爱人陈丽娟一起做脆饼。正巧烤箱里一箱脆饼出炉,潮湿的空气中顿时溢满了香甜的味道,让人心生温暖。
“我们家制作脆饼有近百年历史了。”夫妻俩的手艺是从陈丽娟父亲那里学来的。民国初年,陈家的祖辈都以祖传的脆饼制作技术养家糊口。陈丽娟的父亲16岁时就开始学做脆饼,后来在少直的捞货泥坝开了爿脆饼作坊。“父亲做的脆饼又酥又脆,吸引了附近很多人,渐渐地,这‘捞货泥坝脆饼’就声名远扬了。”
小时候,陈丽娟就常常在父亲的作坊里看父亲制作脆饼。长大后,她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脆饼的全套工艺。
发展:28道工序学了7年
陈丽娟告诉记者,做脆饼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的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整整28道工序。“首先要选择上好的原料。”陈家的脆饼选用的是上等的精白面粉、发酵粉、白砂糖和芝麻。
那时,每天一大早,陈丽娟就跟父亲到店里做脆饼。做脆饼首先要发面,面发酵时可先做酥。陈家做酥是不加水的,掌握好比例,将糖、油、面和在一起。然后,把和好的面擀开,做好厚薄适中的皮子,将酥包在皮里,一边擀一边折叠,共叠出18层。脆饼制成后在表面抹点水,撒上芝麻,就可以放入烤炉了。
“其中最难的就是烘烤。”陈丽娟说,脆饼烘烤时,火候的掌控相当重要,火没烧到位脆饼容易从炉壁上掉下去;火烧过了头,脆饼又容易焦糊。另外,糖和油的配比也有一定讲究,油比例太大了脆饼便易从炉壁掉下去;比例太小脆饼发硬不好吃。
陈丽娟在父亲的店里学了7年,终于将父亲的手艺全部学到手。后来,她将技术教给了爱人王飞。1994年,夫妻俩就在海复镇复南村自己家中办起了脆饼作坊。
现状:手工产品质好旺销
作坊里有一张宽宽长长的工作台,王飞边忙着手里的活边说:“我们的脆饼原料只有面粉、糖、食用油三样,没有任何香料,这是传统制作法的一大特点。”
王飞家的脆饼干吃松脆香酥,用开水泡后,脆饼的18个层次清晰可见。夫妻俩告诉记者,一般的脆饼泡开即化,而纯手工制作的脆饼却层层分明,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王飞家的脆饼现做现卖,没有名字、招牌,甚至连包装袋都没有,但大多数人慕名前来。王飞说:“我们家的脆饼不愁销路。”确实,饼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都从汇龙、吕四等地赶来购买。
传承:脆饼制作后继有人
陈丽娟的父亲今年已经83岁了,自女儿女婿继承了自己的手艺后就安心“退休”,偶尔也当当他们的“技术指导”。这些年,夫妻俩精心钻研制作工艺,研发出多种口味的脆饼。他们还针对糖尿病患者制作出元贞糖脆饼,深受欢迎。
做脆饼是个辛苦活,往往看炉子就得几个小时。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夫妻俩没有勉强儿子,但心头总有一丝遗憾。
几年前,初中毕业的外甥女表示愿意拜夫妻俩为师,学做脆饼,这让夫妻俩甚感欣慰。他俩尽心尽力地将自己的全部技术教给外甥女,外甥女学了9个月后自己也开了一家脆饼店,传统的脆饼制作技艺总算后继有人。“希望‘捞货泥坝脆饼’今后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字号’,然后技艺也不断发扬光大。”夫妻俩表述了自己良好的愿望。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