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村老街位于寅阳镇江夏村,东西长300多米,宽3.5米。老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街市容整齐,贸易繁荣,成为当时启东东南角最兴隆的集镇;四十年代,由于天灾人祸,老街一度萧条;五十年代时局稳定后,老街再度兴旺;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老街又冷清下来。
1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寅阳镇江夏村老街。烟雨蒙蒙中的老街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弥漫着恬静、苍凉和孤寂。街道狭窄幽深,曾经繁华的商铺已不再经商,旧式门板被岁月侵蚀得破旧不堪,一派萧条景象。新做的水泥路与其两边的小楼显得很突兀,与老街格格不入。
在89岁的刘明达记忆中,老街却曾经是那样的风光无限。和大多数老街位于河边一样,江夏村老街紧靠戤效河。100多年前,黄志朝在戤效河西开了小店,一些跑海人把鱼虾放在这里出售,便逐渐形成市面。因黄姓郡名江夏,故取名江夏村。
此后,一些私商又向河东发展,建设市房,一度,老街上商铺林立。刘明达指着一排民房说:“这里曾开着药店、茶馆店、蜡烛堂等,应有尽有,可热闹啦。”
刘明达告诉记者,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老街上时常遭受潘、桑等海匪的骚扰,市民遭劫,商人远隐。为此,县公安局长朱正庚前来剿匪,阵亡于镇南张允康小店河西,群众莫不哀悼。1928年,省里派了陆军官兵下来,还带来了小钢炮等武器剿匪,最后把潘姓、桑姓海匪活捉,在街上进行了活祭。
到上世纪30年代,位于江夏村西南角的公司镇坍塌后,镇上以黄景裕为代表的商户齐聚江夏村,大造市房,形成两面长廊的江夏村老街,甚是漂亮。由于地处黄金地段,许多人都想租用它做生意,为此,常常发生争执。
在老街往东大约50米处,刘明达指着一处朝北开门的民房说:“这里原来是一家叫四时春的药店,开药店的叫张三姐,是有名的‘镇胆’,称霸一时。”提起张三姐,令刘明达想起一件伤心事。当年,刘明达的母亲在老街东首买了七八亩田,而张三姐闻讯后,竟欲霸占。为此,还打伤了刘明达的母亲。母亲告到衙门,张三姐被官兵抓起来关了6个月。第二年张三姐申诉,刘明达的母亲从上海回启应诉,不幸葬身江里。官司也就这样不了了之。说到这,刘明达依然嘘唏不已。
上世纪40年代,蝗灾、干旱加上内战,老街一度萧条下来。直至50年代,时局稳定后,老街才恢复生机。刘明达说,由于去江夏村东面开垦的人多了,所以街上商机无限。当时,老街还成立了搬运工会、店员工会。店员工会主要是把街上的雇佣店员组织起来,向不法资本家作斗争,调整工资。
在老街的东首,刘明达指着一处还是旧式门板的民房说,这里曾是我家开的刘成泰染坊。“那时,我用了6个雇工,雇主间相处融洽。每年春节年初三开门营业前,和街上的其他商户一样,先要敬财神,然后放鞭炮开张。为了吸引顾客,当天业务都是打折优惠的,所以排队的人很多,往往要从早上忙到晚上。”刘明达回忆说。
1956年,江夏村20多户小手工业,组成了一个工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着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宗旨,合作社基本不赚钱,还经常送货下乡。此后,街上还开起了织布厂、酿造厂、味精厂等10多个乡镇企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随着寅阳乡政府所在地的兴起,老街逐渐冷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