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沙地美食,沙地人总有一种自豪感:“吃嘛嘛香”。“沙地香”便成了沙地人谈论沙地美食的“脱口秀”。决不是“王婆卖瓜”。你说,咱启东的吕四海鲜、红烧山羊肉咋样?即便是清水煮的启东草鸡蛋,都有一种特诱人的香味儿。更别说在我梦里也飘香的麦蚕了。
闻不到麦蚕的清香,曾有些年月。远在北方的海岛当兵,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中间偶尔探亲回家,也都是来去匆匆,未有一次能赶上吃麦蚕的时节。可是,儿时闻到的麦蚕的香味儿,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是美好的。
立夏时节,父亲将自留地上已灌浆饱满但尚未泛黄的麦穗摘下来,放在干净的布袋里掼,偶尔也用手搓揉,进行脱粒、去壳,然后放入筛子,颇有韵律地一波一波将其飏净。下锅炒熟后,趁热用石磨将麦粒磨成细细的麦条儿。因其形似幼蚕,沙地人便称之为麦蚕。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手将其紧紧捏成团。食用前的麦蚕,就是糯米团大小的青麦团子。由于青麦所制,闻起来便有一股麦子的清香。放在嘴里咀嚼,味道清淡,糯而不腻,颊齿留香。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岁月里,对一个10来岁正在发育长身体的少年来说,面对麦蚕这样的美食,总是闻香即垂涎了。那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麦蚕好吃,解馋。但吃麦蚕既费事又不合算,村里头老人有“一顿麦蚕三顿粥”一说,就是做一顿麦蚕的青麦,待其成熟后可以煮三顿粥。这样的美食,在这样的年代,确实显得有些奢侈。
在那举国上下饥肠辘辘的年代,沙地人等不得麦熟,操持点麦蚕,既解决了尝鲜、解馋,又缓解了饥饿。这是由于那个年代,正值青黄不接之际,陈粮快没了,新粮又下不来。一首叫《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歌里这样唱道:“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毛主席关心咱/又问吃来又问穿/家里地里全问遍呀……”这个“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的季节,正是立夏前后青黄不接的时候,毛主席走进农庄嘘寒问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说明他老人家知道那个时节全国人民都吃不饱。歌里的“千家万户齐欢笑”,我想,这并不是“千家万户”衣食无忧后的“齐欢笑”,而是在国家困难时期人民对伟大领袖体贴民生、体察民情、体恤民意的一种由衷感动,从中看到了风雨后的阳光和彩虹,看到了国家在经历困难之后人民生活将得到改善的信心和希望。
唤醒我记忆深处麦蚕清香的,是近年在豪华酒店餐桌上,在菜场、街头的叫卖声中:
“清香爽口的麦蚕要伐——”
问个价,乖乖:5元钱一个麦蚕团。
沙地的麦蚕,从乡下走进了城市,从农民的锅台上走进了都市的餐桌上,从青黄不接时以缓解饥肠辘辘的肚皮,到当作接待贵宾的沙地特色美食,这是改革开放为麦蚕搭建的新平台。这一沙地美食,在金杯银盏中实现了新的价值,在美酒佳肴中凸显了沙地的传统特色。
如今,人们不再为温饱犯愁,生活中什么都不缺。尤其是身居城市森林里的人们,住有高楼洋房,行有高档汽车,通讯有移动电话,玩有网络电影电视和QQ游戏。人们所缺的,正是当下全球所崇尚的向往的和追求的,比如生态、天然、绿色。于是,沙地麦蚕忽然成了城里人的新宠。听说,亦被称为“冷蒸”的沙地麦蚕,是一种极富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它含有丰富的B1、B2、E等多种维生素和十几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具有降血糖、血脂和预防、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的药用功能。
时光流转。曾被人们吃青尝鲜、现做现吃的沙地麦蚕,如今也被颠覆了季节——它可放在冰箱里速冻,到吃时再解冻,从而使沙地麦蚕走进了“日日能出镜”、“天天可飘香”的新时尚。
只是,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池塘春草闻夏蝉的季节,才是沙地麦蚕的故乡。才是远方的朋友来沙地踏青赏景游农家乐、尝鲜闻香品麦蚕的最佳时节。 ◇陆汉洲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启东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