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过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街道,穿过正举办运动会你掷我跑的操场,我们来到启东东南中学校园内一处四合院前。此处如此静谧,丝毫听不见马路和操场的喧闹。院前有池塘一洼,花草树木几丛。秋风吹起,碧水粼粼,桂香阵阵,一座名叫启秀的石拱桥横跨,连接着四合院的大门。
四合院三进两院落,白墙青瓦,80多间屋。草长瓦楞,苔藓上墙,园中还有高大的银杏、梧桐与榆树,都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信步院内,从容安详的气息始终包围着我,与簇新摩登的整座城市相比, 这里没有浮躁。
四合院曾是学校,一所非同一般的学校。
位于长江与黄海、东海交汇处的启东,只有短短两百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茫茫大海,滔滔江水奔腾东来,裹挟着泥沙,长年累月,积沙为洲。清代以后,沙洲逐渐成片,生长为新生陆地。大批移民从江南和崇明涌来,登沙种青,筑堰修圩,围海造田。几代人不屈地奋斗,造就了如今沃壤平衍、良田阡陌的启东。真正是沧海桑田。20世纪初,清末状元、南通籍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在启东沿海筑堤围垦。为了让拓荒农民子女有求学的场所,他又创办了垦牧乡高等小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农民工子弟小学。他仿照北京民居的样式,建造了我们眼前的这座四合院。当时这座学校规模比现在大不少,有平房5排、楼房一幢,另有其他辅助用房共计上百间。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建筑之考究,在当时的启海地区可谓首屈一指。1922年学校正式开学,张謇做了演说,并手拟了“体农用学,合群自治”的校训,还为学校创作了校歌。
现在四合院门楣上的匾额是郭沫若在1962年为东南中学所题的词:东风永健。可惜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匾额,便将张謇手书的校训覆盖。现在郭老题词下还隐约看得见张謇苍劲有力的笔迹。
日本军舰1938年3月在南通天生港登陆,南通沦陷。通州师范学校逃难流亡至此,借用四合院继续办学,时称通师侨校。直到1947年,历时10年。
1942年2月,日伪军屡屡对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一师师部转战苏中,驻扎在张謇的通海垦牧公司。这座四合院又住进了新的队伍——新四军一师教导队。后粟裕师长、三旅旅长陶勇等经常来学校宣传抗日,召开军事会议,并在此创办了抗大九分校。
抗大,全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的前身“红军大学”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更名,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学员主要是红军连排骨干和投笔从戎的大中学校学生。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罗瑞卿为正副校长。1940年抗大五分校在盐城抗日根据地成立(后称抗大华中总分校),陈毅兼校长与政委。刘少奇经常到五分校讲课。1942年,五分校派人帮助创建九分校,粟裕任校长。九分校前后三年共办了五期,学员们边学习边打鬼子,先后有3300多名师生毕业学成奔赴抗战前线。写《柳堡的故事》的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就曾是抗大九分校的学员。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这座四合院里同时并存有三所学校:垦牧小学、通师侨校、抗大九分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们骈肩迭迹共处一院。
试着推推被锁住的教室门,耳旁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小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走进三进院的两层小楼与长长的盥洗池前,好似看见师范女生们正在洗脸洗衣,银铃般的笑声越过阳台上晾晒着的衣衫,与院内的树啊草啊交流着;而抗大学员们慷慨激越的抗日救亡歌声,更是吸引着所有学生,在这座四合院上空久久回荡。
这里恐怕是全国唯一一所曾三校共存的学校。
四合院的西南角设有粟裕纪念室,陈列了粟裕当年率师挺进苏中、转战启海、创办抗大九分校的有关图片史料。对这段历史我饶有兴趣。我父母都曾是抗大五分校的学员,可我对他们的经历所知不多。只知抗日战争烽火燃起,他们离开校门,走进抗日队伍。他们是在抗大五分校内相识相爱的。查看资料时我推算他们应该是一期或二期的学员。
四合院现在的主人启东东南中学,1947年冬迁入。东南中学是共产党在启海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8月。粟裕、陶勇、钟期光、梁灵光等许多革命前辈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影响了一代学子。如今的东南中学是省重点中学。而这块年轻土地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因见证了历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所了不起的学校。 ◇傅晓红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联络部主任,原《钟山》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