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角老街位于汇龙镇圩北村。老街由东街新明街、西街九明街、南街福明街组成,街道全长500多米。民国初年,街上商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到了上世纪50年代,老街旧貌换新颜,社办企业红红火火。如今,老街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在老街人心中依然记忆深刻。
11月15日下午,记者在圩角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汇龙镇圩北村的圩角老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了解老街的历史,得去圩角西街找一位名叫沈士丰的老人。说来也巧,沈老正好在家。获知记者的来意后,老人欣然带着记者踏访老街。
沈老说,圩角老街共有3条,分别是东街新明街、西街九明街、南街福明街。在老人的记忆中,老街上曾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名叫倪松官。100多年前,海门人“倪小麻雀”带了两房孙子来到圩角造房。倪松官办起了“倪万春花粮行”,他还在西街上建造了200多间房屋用于出租,从此形成了一个小集镇。
在西街的后街上,记者见到了一块空旷的土地,沈老告诉记者,这里原先就是倪松官的住宅。当年倪松官女儿赴日留学期间,认识了一位广东小伙子邱雄,两人在日本完婚。邱雄在日本主修西医,回国后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医生,这在当时颇令倪松官自豪。
沿着后街往南约20米的地方,就是西街九明街,两米多宽的石板路两侧均是民宅。沈老指着一间间早已修葺过的房屋,讲述着曾经的繁华。“这里原先有酒坊、药铺、染坊、肉庄、粮行、金银加工店等,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街上行人川流不息,叫卖声此起彼伏。”沈老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店铺早已不复存在,但只要一踏上这条石板路,好像一切就在眼前。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沈老介绍说,他叫陈正康。陈正康的父亲陈丕仁曾经在西街上开了一家名为“西乐园”的茶馆,茶馆就在西市梢。在陈正康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知书达理的人,家里开的茶馆客人天天爆满。父亲类似于现在的民间调解员,只要哪有矛盾,都会找到他,请他话情理。在沈老的印象中,陈丕仁在老街上德高望重,矛盾经他调处,肯定能得到圆满解决。
西街长约100多米,走到尽头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路。沈老说,这里原先有一条石桥,由曹锦文建造,桥长约15米,桥上还有几个石狮子,看上去十分威武。曹锦文是粮户人家,家底丰厚,但两个儿子都是败家子。曹锦文担心钱财被儿子“败光”,先后造了4条石桥和一条路,方便周边群众。
沈老告诉记者,走过水泥路就是东街。沿着东街往东走大约50米的地方,有一间破旧的房屋。“别看这屋不起眼,这里原先是一家烟作坊,当时在街上是生意做得最好的一家。”沈老说,小时候他经过烟作坊时,看到工人们把很长的烟叶子清洗干净,晒干切成小片,烘干以后,装成一小包,闻上去还有一股清香的味道。这家店红火了30多年,日本鬼子进犯圩角后,就关门打烊了。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区委、区公所所在地,后来是公社办公地。沈老说,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老街上办起了农机厂、机修厂等社办企业,兴建了圩角中学和圩角农中,镇医院、供销社、邮电所、银行等相继建立。当时老街相当热闹,焕发了第二春。到了1978年,原圩角乡政府办公楼搬走后,老街逐渐冷落下来。沈老说,在他的心目中,老街一点都不老,依然很年轻,很有活力,光彩依旧。
图为这里原先是东街烟作坊所在地。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