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面来,抚动窗帘籁籁响。
刚刚清洗过的房间散发着清洁的味道。渔港之畔的海鲜楼,亦是放纵视线的海景楼。俯身望去,万顷碧波,千船竟发,或载着一船银辉而去,或满载收获归航。
餐厅内,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餐桌上,空气中全是海风的气息,慵懒而自由。时间流过的节奏也是缓慢的。总之,这一片刻的时间,将是对于大海的完全缠绵——触摸海的律动,定格海的色彩,谛听海的音符。
这样一个典型的休息日,时光总是悄然飞逝。当消化系统反抗式地发出对于“食物”的诉求,来自大海的馈赠,填补了关于“海之味”的空白感知。
对于完全放松状态下的味觉,过于荤腥,则六腑五脏不顺,煞对风情;过于清素,则五味不全,难尽其兴。常言大海为“万味之源”的慷慨者,而此刻,它何以成人之美?
莫不说渔乡人善解人意,像现在,掌厨的店家托盘而至,将众客的“左顾右盼”立时瓦解为赞许的认同。
洁白、光亮的白玉盘,青绿、生翠的黄瓜切片如蝶栖息于上,红艳艳的番茄似红日坠入盘中,而这些,只是环绕着主菜的“应景”之物——一条挨着一条齐整排布的“黄金鱼”才是满碟风景的“主题”。“清蒸小黄鱼”,在清明时节的正午时分,独占“菜榜”鳌头。
黄鱼是一样浓淡总相宜的食物,简单有简单的味,复杂有复杂的妙处。至于“清蒸小黄鱼”,有简单的形,却有复杂的妙。筷子轻轻挑去黄黄的鱼皮,里面是白白的如豆腐一般的鱼肉。挑起一块,浸入口中,无刺无骨,瞬间滑落腔肠,只剩下满嘴的鲜嫩回味。简单的形,在于没有花哨的造型,品性质朴;复杂的妙,在于油、火交淬,却鱼身不破,在于用料简单,却鲜嫩一绝,有着良好的口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爱吃。店家说,“有味释其味,无味入其味,为至高境界”,真善言也!
有清名士赋诗曰:“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本草纲目》有言,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当现代的科学手段证明,黄鱼之于延年、养颜的功效堪比流行的“真金疗法”时,昔日的宫廷贡品贵为今日的“黄金鱼”,黄鱼也就成为了“美食界”、“美容界”的“跨界”新宠……
当油菜花招摇开放,在东海之畔的神奇东疆大地上,金黄金黄的鱼儿跃出海平面,那便是唱响“海之味”的音符在随风摇曳。 ◇李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