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仓镇原名黄仓角,系原决心乡政府所在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黄仓角老街逐渐形成市面。1942年,日寇扫荡黄仓角,烧毁了部分市房,并上街疯狂劫掠,从此,黄仓角日渐衰落。上世纪50年代,随着公社机关的设立,黄仓镇老街社办工商业发展并兴旺起来。随着新街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老街又逐渐走向沉寂。
73岁的黄振芳是黄仓镇老街上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其他居民一样,她所住的房屋已是经过翻建的楼房。“现在的老街几乎没有原来的印记了,街面拓宽了,还盖了楼房,商铺也都搬到新街上了。”黄振芳说。
在黄振芳的记忆中,父亲黄玉诗是开车行的,至于什么时候开的,她也记不清了,反正自打记事起,父亲就是生产和出售独轮车的。2间25平方米的低矮房子,就是父亲的车行门面。后面再搭一间,一家三口就吃住在那里。那时,200多米长的老街上,其他作坊也大都如此,诸如赵国元染布店、郁小松剃头店、马尚清肉铺、高国珍酒店等。
黄振芳说,父亲的生意马马虎虎,一个月也就卖出个两三部,许多人都是以粮食来换取独轮车的。大多情况下,父亲在店里帮人维修车子赚点钱,维持一家生计。父亲的手艺是一流的。那时的独轮车,一只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两翼是结实的木架,用于堆放货物,后面两根修长的木柄,推车人站在两柄中间,系上肩带,轻轻提起,撑握了稳度后,然后往前推去。黄振芳记得,父亲做独轮车颇受好评,两三百斤货物装上去,推起来走时,依然稳稳当当。那时,也有人家因家里穷,就用这独轮车去接新娘子。
因不感兴趣,又是女人家,黄振芳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所以父亲一直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过父亲也一直紧跟时代,独轮车几经改良,变得越来越耐用、轻便,深受乡亲们的肯定。以至现在的老一辈人碰到黄振芳,总要提及她父亲当年的好手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西首办起了农机厂,老街上的铁匠、木匠、五金匠等小手工业者全都集中在那里。黄玉诗因具有修理独轮车的好手艺,被聘请到那里当了老师傅。他的小作坊也就关门了。
此时,老街上还办起了信用社、邮政所、公社医院、铁木业社等,老街焕发出勃勃的生机。“那时,老街还设早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黄振芳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轮车等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机厂衰败了,黄玉诗也退休回了家。1977年,农机厂的地段上办起了木螺丝厂。厂子兴旺时,工人有七八十人,产品全部出口国外。那个时期,黄振芳强烈地感受到了黄仓镇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等一派欣欣向荣。”黄振芳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街的兴起,老街逐渐走向沉寂。老街就像黄玉诗的独轮车一样,那伴随几代人走过的“叽嘎叽嘎”的旋律,将永远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本报记者 范存娟
图为在原农机厂旧址现今建起了一座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