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镇老街位于南阳镇东昌镇村,老街由文宾、仲辉、贤汉3条街组成,全长约400多米,街名分别以烈士命名。曾几何时,街上店铺有上百家,每天行人车辆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商业的繁华同样丰富了民间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街逐渐萧条下来。
9月16日下午, 记者慕名来到南阳镇东昌镇老街,在村支书项菊的引导下,几经周折找到了老街上一位老艺人。他叫陆锦元,今年79岁,熟知老街的历史。跟随着老人的思绪,老街如同一本书,被逐页翻阅……
“很早以前,有一位做生意的崇明人吴庆余,在东昌镇河附近做粮食生意。由于这条河贯通南北要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因此吴庆余的生意十分兴隆。”陆锦元老人娓娓道来,因东昌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横贯上下沙的交通要道,本镇人杨云来率先自建了10多间市房,然后宴请四方粮绅在此建镇,共建房子100多间,逐渐形成了一条小集镇,镇名为东昌镇。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是东昌镇的旺盛期,住户增至250多户,人口1000余人。 随着镇面的不断扩大,老街上的商铺多达上百家。有隆仁京南货店,潘永泰旱烟店,福昌隆花行,王万生花粮行,倪同春酒坊,林大昌南北货店,仁德堂、正思堂药店,乌伯伦肉庄,吴少山钟表店,施德隆、陈汉卿银匠店,芮时和染坊,还有赌场、茶馆店、烟摊、招商店、书场等。
在陆锦元的印象中,商铺中赫赫有名的就是恒富泰京南货店、芮时和染坊、王万生花粮行、谢济康京货店,四个老板被誉为东昌四大富商。沿着文宾街往西走大约80米处,有一间二层楼房,楼房的主人名叫芮纪略,芮时和染坊由其爷爷经营。
在芮纪略的记忆中,芮时和染坊在南通地区相当有名,所染的布料因质量好而备受欢迎。染坊是老街上拥有房屋最多的商铺,达80多间,常年做工的工人有几十个,收布、染布、送布,各有专人。“每年六到十月期间,是印染的旺季,活特别多。由于技术过硬,染出的布质量最好,前来订货的商人络绎不绝。”谈起芮时和染坊,芮纪略的眉宇间洋溢着自豪之情。
沿着东昌镇桥往北20多米后再往西,是贤汉街,走在铺着石板的街道,几个老人在打牌休闲,记者仿佛来到世外桃源。在一排空关着的小平房前,陆锦元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原先有一所小学,房子由芮时和染坊老板所建。为了建这所小学,芮时和拆除了自己的5间房屋,把材料运送过来请人修建。“芮时和老板是个好人,他经常救济穷人,久而久之,芮时和的好名声就此传扬开来。”陆锦元说。
商业的繁华丰富了民间文化。一聊起民间文化,陆锦元老人的话闸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那个时候,我可是个香饽饽,集镇上的商贾大户很爱听我的评弹,逢到婚寿喜庆,经常有人邀请我去唱堂会。”老人还忍不住哼唱起来,仿佛还置身于堂会上,唱腔拖腔虽比较简单,但悦耳动听,乡土味很浓。
每年,镇上经常组织各类活动,正月里都要“放跳杆”。“这‘放跳杆’就类似于现在的放烟花。”陆锦元解释说,过元宵节的时候,街上的大户人家把小竹筒一样的东西放在屋前,点燃后漆黑的夜空中便会出现天鹅、仙女、孔雀等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看得人眼花缭乱。街上的孩子们围在一起,高兴地欢呼着。在他们的眼里,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据史料记载,东昌镇除了正月里放“跳杆”,夏天做 “青苗”,秋季踏“八卦”,冬季“放施会”等,一年下来敬神大戏十多台。出资人都是店铺老板、镇上董事会。“做生意的人都是为了图吉利,以保佑他们生意兴隆。”演敬神大戏时,他们一般都要请来几名道士,随着“哐当”的锣声响起,道士便开始面朝东南西北转着跳起来……
回望老街,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沧桑,惟有陈旧斑驳的木门、古老的石板路向人们倾诉这里曾经的繁华。陆锦元颇为遗憾地说,到了1940年,东昌地区盗贼蜂起,弄得人心惶惶,南北货船不敢停留,许多商家纷纷外迁,有的干脆关门打烊,百姓不敢上镇,一个繁华热闹、生机盎然的东昌镇就这样冷落了。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