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背靠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吕四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而且形成了不少独有的渔俗。9月16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几个有着几十年出海作业经验的渔民,听他们讲述在作业时的一些风俗习惯。
63岁的毛来生19岁时就出海作业了,直到去年才退下来。“我是船上的伙头,负责船上的伙食和守船,相当于内当家。”毛来生说。在他看来,祖上传下来的一些习俗有它特定的含义。
伏休结束,渔船出海,渔民都要举行烧利市敬老仙。“这一仪式要在渔船开出大洋港口后举行。出港后,船员就开始用火纸折元宝,然后焚香、点烛,在一面盆里放上刀、筷、米、茶干、肉等,旁边还摆有酒、饭,供上太平母子头像,船老大、二老大等依次祭拜。然后在船头放上几响鞭炮,好不热闹。”毛来生说,“在舟楫不发达的年代,渔民出海常受风潮袭击,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因此,供奉神灵,目的就是为了祈求丰收、平安。这一习俗得以世代延续,反映了渔民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吕四渔家,除了出海前烧利市,渔民还要举行关门利市和开门利市,即在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早上举行敬神仪式,感谢神灵庇护,同时期望有个好收成。
在船上,吃饭是由伙头招呼的。当年,毛来生是伙头,做完饭,他就招呼着船上的10多个人吃饭。“吃饭也有很多讲究。”渔家十分重视船老大的重要作用,吃饭时船老大要坐头位。上鱼时,鱼头要对着船老大,而且鱼头要留给他吃。如果有人没把鱼头留给老大吃,被认为是对他的不尊重。吃鱼时不允许翻身吃,渔家认为吃翻身鱼,如同大海覆舟。吃过饭后,筷子不能放在碗口上,因为在渔家看来,这样在海上行舟会触礁或在浅滩上搁浅。
除了吃,在船上还有很多规矩,比如说话中不能带有“沉”“翻”字眼等,不能在船头大小便或倒杂物。还不许吹口哨,因为这表示起风……
作为伙头,毛来生还有一项绝技——烧高灯。每当夜幕降临,他要爬上船尾杆去点亮杆头的灯,让在海上作业的其他渔船能看到。“风大浪高时,点‘烧高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毛来生说,“现在的船上都有电灯了,再也用不着点油灯了。”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风成了吕四渔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做了30多年船老大的潘三狗说:“当年,船上的设备没有现在先进,不可能听到实时的天气预报,所以看风捕鱼是渔民的一个重要习惯。”
“今年过年西北风,家家缸空甏也空”,“今年过年东北风,陈债旧账还得通”,潘三狗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当年,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后半夜,作为船老大的潘三狗总要出屋站在高地上观察气候、风向,“西北风预兆海荒,捉不到鱼;东北风预兆海上旺发鱼群,丰收在望。”
过去渔民出海捕鱼驶的都是帆篷船,因此观风对渔民出海生产安危极为重要。海上起什么风,其及风向风力,渔民特别关注。“除了大年三十看风外,还要看节气上风的动态。如三月三,田鸡暴,立夏前后立夏暴,六月十九观音暴,还有处暑暴、八月初三大风暴等。通过观风,决定出海与否,或者是不是回港等。”潘三狗说。67岁的船老大包洪富曾在1994年出海时遭遇大风,船沉没,人幸亏被其他渔民救起。可见,观风对出海渔民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