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半 团圆节
时间:2011-09-13 A+   A- 举报

9月12日,中秋节。

一大早,家住惠萍镇长乐村的张玉芳骑着电瓶车前往菜场,半个小时后便满载而归。

张玉芳与老伴两人忙忙碌碌了一上午,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老鸭炖芋头,红烧鲫鱼、水煮螃蟹、椒盐排条······“姆妈,我俚来嘞。”上午11时,女儿一家三口骑着摩托车过来了。小外孙闻到了菜香,飞奔到外婆旁边要讨点好吃的。

女婿手拎着几大盒东西,一包桂花鸭、两条香烟、一盒月饼,还有两瓶白酒。张玉芳接过女婿手中的东西,笑得合不拢嘴,直呼买的东西太多,吃不掉要浪费。老头子见状,连忙从厨房出来把烟酒放进里屋,用嗔怪地语气对老太婆说:“这两样东西我全包了。”

按风俗,启东沙地人过八月半,有的是把双方老人接过来,有的是去父母家过。晚辈去长辈家的时候,都会拎上老鸭、月饼等去孝敬老人。准女婿在八月半前夕,都要拎上大包小包礼品去给未来丈人家送节礼。有句老话说得好:“八月半送节礼,收也要收,不收也要收。”丈母娘收下礼后照例要做一桌好菜热情地招待准女婿。

“来来来,坐坐好,准备吃点心啦。每人先吃块月饼,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张玉芳拿出女婿送过来的月饼,一一分给家人。“外婆,为哈每年的中秋节都要吃老鸭和螃蟹呀?”小外孙突然问起来。“老鸭炖芋头是老辈里传下来的,吃了能平平安安。中秋吃了螃蟹,冬天脚就不冷了。”张玉芳解释道。

“那外婆小的时候都能吃到月饼吗?”“个辰光,外婆连月饼长什么样子都不晓得。外婆家里很穷,到了八月半的时候,外婆的妈妈就做点烧饼,一家人分着吃吃就不错喽!”张玉芳介绍,当时做烧饼的原材料有高粱粉、玉米粉,还有番薯粉,把做好的烧饼放进蒸笼里蒸熟。能吃到几个烧饼,简直是尝到了人间美味。听着张玉芳的一席话,外孙十分懂事地递给她一个月饼说:“外婆,我的月饼省给你吃。”张玉芳一家人吃得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

八月半,沙地人有沙地人的过法,而吕四人家过八月半则有所不同。

八月半中午,家住吕四港镇东皇山村的袁桂英一家显得有些冷清,家里就她和老伴两人,老两口中午各吃了一碗馄饨,这不免让人觉得诧异。袁桂英老人介绍说:“我们吕四人都是晚上过八月半的,晚上儿子一家三口都要过来吃晚饭,家里早就把菜都准备好了。女儿一家都在她公婆家过。吕四人家嫁出去的女儿,八月半是不能回娘家过的,这个老风俗至今没有改变。”

吃完午饭后,袁桂英的老伴开始准备晚上的菜肴,她则在一旁拿出米粉,和了点水后开始揉。“我准备做米粉烧饼。”一会儿的功夫,袁桂英把一个个小米团分好,用手拍扁之后放在油锅里煎,一个个烧饼看上去色泽金黄,十分诱人。袁桂英把烧饼全部煎好后,放入锅内撒上糖和芝麻,一口咬上去,香脆爽口。

袁桂英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这种烧饼的人家越来越少,但她家每年都做,吃上这烧饼能让她想起童年时代。  中秋之夜,月圆似镜,家家团聚欢度,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习俗的流变,八月半就是全家人团圆的好日子,在外闯荡的人都会早早回到家里,与亲人们团圆。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