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街:曾忆那抹人文色
时间:2011-09-07 A+   A- 举报

民主街位于北新镇,是该镇七条老街之一,现已更名为富民巷。据史料记载,素有“铜北新”之称的北新镇,发展于上世纪20年代初,至三十年代为鼎盛时期。民主街东西走向,全长600多米,宽不过两三米,与其他6条老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林立的商铺,繁华的商业,旺盛的人气,它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人文色彩。

9月2日,在北新镇78岁的老街居民周家祥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北新镇新街背面的民主街。乍看起来,民主街确实与它现在的名称富民巷甚为相衬,两边的一幢幢小楼使本已局促的街面显得更为狭窄,就像一个巷子。老街悠久的历史也只有从掩藏于小楼间的斑驳老房子中寻找。

“民主街不同于北新镇上的其他老街,该街的北面原先是一条横河,南面没有林立的商铺,繁华的商业,因此并没有积聚旺盛的人气。只是作为一些商店的仓库,但这条街有其自己的特色。”周家祥说。

在民主街西首,周家祥指着几间低矮的民房说,这里是老街的通港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办过一个发电厂,有一台12匹的小型发电机,能供应弄内100多户人家的用电。当时,区公署也在此办公,用的电就是由这个发电厂供应的,“那时,能用上电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此,那时候用上电灯的通港弄百姓可神气呢!”

沿民主街往东,在一幢2层小楼前,周家祥的话顿时多了起来,因为这里曾经有个汽车站,而那辆拖着锅炉的汽车在他的记忆中依然那么鲜活。“那时,开汽车的是一个叫张兆成的人,每天等在这里候客。汽车的后边装着一台锅炉,通过燃烧柴爿提供能量,非常稀奇。当然,由于能量有限,汽车只能走久隆、汇龙等短途,但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周家祥说,“那时,因为没钱,坐汽车的人也不多,所以大多数时候汽车就停在那,常引来小孩子围观。”

而在87岁的老街居民徐麟的印象中,街上的民众教育馆才是当时孩子们的最爱。在原先的汽车站往东一点,徐麟指着一片民房说:“这里就是原先的民众教育馆,相当于现在的文化游乐场所。教育馆有朝南屋和朝东屋10多间,内有许多动物标本和少量的真实动物,如猴子、鸽子等,还有图书看,都是免费开放的,吸引了许多周边小孩子来这里游玩。小时,我也经常来这里转转,逗猴子玩玩,观鸽子飞翔,还看看图书,感觉非常有趣。可惜战乱时期,教育馆被拆了。”徐麟的脸上有点落寞。

再往东,徐麟记忆的涟漪再次被激起。“这里曾办过一所小学,叫永胜小学,是启东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我在那里读过一年书。”有史料记载,永胜小学有2个教室,4个班,学生100多人,是复式班,即一二年级在一个教室,三四年级在另一个教室。在徐麟的记忆里,老师们都穿着长衫马褂,口中常念着“之乎者也”,很有学问的样子。学校的操场不大,但有滑梯、翘翘板等供大家玩乐,一到下课时间,大家都抢着去玩呢。徐麟上了1年学后,由于时局动荡,学校招不到学生而不得不停办了。“那时,上学一个学期要交0.5元的杂费,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徐麟说。

其实,在民主街上,还曾开办过一所中学——民国中学。如今,民国中学的旧址上,已经是一户人家经营的商铺。“民国中学设2个班,但那时的人穷,能上中学的就更少了,所以民国中学创办不到1年举步维艰,也关闭了。”周家祥说。

沿民主老街一路走来,听着老街居民的讲述,记者再回首看那老街,一切恍然如梦,唯有那秋阳温暖如旧,述说着老街深处的过往以及新时代来临的故事……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