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街:鱼盐集散第一街
时间:2011-08-24 A+   A- 举报

背景提示:

吕东街,是古镇吕四7条老街之一,东西走向,长约800多米,宽三四米。据老一辈人介绍,吕四古镇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是通东地区最大的鱼盐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而吕东街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盐业企业——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所在地,又是跑海人的第一站,一度热闹非凡。时过境迁,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如今老街已繁华不再,但在老辈人的记忆中,这段历史依旧精彩。

跑海人的第一站

吕东街是吕四镇离海边最近的老街,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而成为跑海人的第一站。8月19日下午,记者试图在老街上找寻当年的繁荣景象,但呈现在记者面前的老街繁华不再,大多数店铺成了民房,街上也已没有了跑海人的踪影,也许唯有那脱落的瓦片、斑驳的粉墙,才能让人想起,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

在街上已生活了70多年的张斌臣告诉记者, 吕东街上,原先有80多家大小店面,米行、布行、南北货店、酒店、卫生站等,应有尽有。这些店面的主要顾客,除了老街居民、通吕运河上来往船只的船员,最多的就是跑海人。所谓跑海人,就是在近海、滩涂网取小鱼小虾和钩拾贝类的人。他们挖文蛤、拾泥螺、钩蟛蜞等等,以此改善生活,换取购买油盐酱醋的零用钱。

在张斌臣的记忆中,幼年时,一年到头,老街上都会有跑海人出现。跑海人一般长得比较瘦黑,衣服穿得很破旧。当听到“嘎叽嘎叽”的声音时,就是跑海人挑着重担在沿途叫卖了。走累了,他们就把箩筐摆在街的两旁,箩筐内满是鱼、虾、蟹等各种海鲜。那时候海鲜还没有冰块来保鲜,他们只有卖完了才能回去。除了老街居民,来往于通吕运河上船只的船员也会经常来买海鲜。

沿着吕东街往西走大约150米的一个拐弯处,原先是一家十分有名的“戈永逵”酒店,现在也早已成了民房。张斌臣说,当跑海人把海鲜卖完后,都会去这家酒店歇歇脚,就着一小碟花生米或者五香豆下酒,感觉十分惬意。

有时候,有些小毛小病的跑海人,揣着卖海鲜的钱,来到街上的卫生站,让郎中把把脉,配点中药回去。也有人去米店、南北货店,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挑着满满一箩筐的物品,满载而归。

吕四煎盐的始创地

在吕四老街居民朱今更的手头,有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几年前,在南通博物馆内,他有幸翻拍到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盐业企业——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照片。

位于吕东街的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曾经是古镇吕四的骄傲,它用西法制盐,又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推动盐业近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记者在张斌臣的陪同下,试图去找寻它的旧址。

沿着吕东街东市梢南端的通吕运河往西走,在大约150米的地方,记者看到几间陈旧的民房,几位老人正在屋内打牌。“这里原来就是同仁泰盐业公司,现在哪里还能看得出当初的繁华景象啊。”老人不胜感叹。

据史料记载,1903年,清末实业领袖张謇集资10万两白银,在吕四创办了同仁泰盐业公司。公司开办之初,采用煎法,最盛时有灶356副,年产盐6250吨。1908年,吕四煎盐在荷兰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1918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特等奖状。自此吕四煎盐名声大噪,被誉为“真梁美味甲天下”,公认为“举世第一流”。日后因煎盐成本过重,改用板晒。

据张斌臣回忆,他的爷爷曾带着他去海边看盐民晒盐。“每家每户都有很多晒板,长约2米、宽1米左右,盐民们把晒板一块块铺展开,把缸里的卤水均匀地舀到晒板里,经过几个小时的日晒,卤水很快结成了白花花的盐粒。太阳落山前,盐民们用耙子、箩筐收盐。第二天便推着小车,把盐卖给同仁泰盐业公司。”张斌臣说道。

张斌臣指着通吕运河说,别看现在河里连条小船都没有,在盐业公司兴旺的时候,因其制造的盐粒细、味道鲜美、色泽晶莹如雪,吸引了各地的盐商。这条宽约10多米的通吕运河两旁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装满了盐包的船只走了一批又一批,长年十分热闹。

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南通之后,兴旺了几十年的盐业公司逐渐淡出。1946年,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宣布解体,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小图为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原貌,大图为现状。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