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日
时间:2011-08-16 A+   A- 举报

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一一大早,南阳镇曦阳村10组,89岁的施菊英换上女儿买的新衣服,还特意用梳子梳了梳前天刚剪的头发,显得神采奕奕。住在附近的三女儿张佩兰早早就过来了,为母亲煮了5个鸡蛋。“今朝我生日,儿女们要帮我做生日呢。”施菊英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来。

暖寿

施菊英育有9个子女,如今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儿女们都很争气,生活都已小康。更让施菊英欣慰的是,9个子女之间和睦团结,从未红过脸、拌过嘴。

几个月前,儿女们就开始商量着要为母亲做生日。“母亲拉扯我们兄弟姐妹长大不容易,她也好福气,身体一直健健康康。今年是她89岁大寿,儿女们有这个条件为母亲做寿,长辈们在一起也闹热闹热,让她开心开心。”大儿子张锦辉说。

沙地习俗,每年的诞辰称为小生日。所谓做寿,旧俗认为年满50称寿,因而50岁开始做大生日,又称做大寿。但做大寿并非真正在逢十这年的诞辰举行,而是提前一年做,所谓做九不做十,寓长长久久之意。

按照沙地人家的风俗,头一天晚上,施菊英家的前头屋设了寿堂,张灯结彩,挂上寿幛等进行“暖寿”。5个女儿出钱请了南阳镇聚阳村的老艺人黄正家“装三盆”。只见在红绸被面上,挂着一幅慈眉善目的老寿星,两边写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寿幛下面依墙而摆的案桌上,装三盆的第一盆为长寿面,第二盆为寿桃糖,第三盆为印刷糕。除了装三盆外,桌上还放有茶食、糕点、果品等,寿香寿烛也已经点上,显得一派喜气。“做个形式,就是希望老母亲健康长寿。”张锦辉说。

此时,有人在外面放起了鞭炮,“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引来了四邻八舍,施菊英的宅上顿时热闹起来,如同过节。大家有说有笑,都说老寿星好福气。

吃面

沙地有句俗话,叫做“请吃喜酒赖吃面”,意思是喝喜酒须邀请,而吃面可以做不速之客。“先前我们已放出风声了,老长辈、表的、堂的我们准备了,再远一点的亲戚就不准备了。这样算算也有十几圆桌客人呢。”张锦辉笑着说。

桌子摆起来了,菜买进来了,上门厨师一早就忙碌开了。场心上,堆放着女儿女婿买的鞭炮焰火。上午9点多,客人陆陆续续来了。如今,来吃面的客人已不再只拎两卷挂面两壶酒了,大家根据关系亲疏送上不等的钱,以表心意。“我们商量好了,这次一概免礼,就是请大家来闹热闹热。”二儿子张锦飞一边接待客人,一边推辞拒收。

时近中午,鞭炮声响起,一些近邻才拿着寿礼前来祝寿。“鞭炮声表示要开饭了。”一位邻居一进屋就开玩笑地说。

11点38分,寿宴开始,儿女们招呼客人坐下,老寿星施菊英当然被安排坐在头位。菜一道道端上来,大家吃得有滋有味,不时有人来向老寿星敬酒。施菊英享受着这美好的祝福,此刻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寿桃、寿面、蛋糕也一一端上来,等老寿星吃了第一口,大家才动筷。“这寿桃都是我们姐妹几个亲自做的,昨天做了大半天呢。亲戚朋友回去时,我们还要以寿桃作回赠答谢呢。”张佩兰说。席间,作为回礼,儿女们端着酒杯,逐一到每桌敬酒。此时,欢笑声、碰杯声、鞭炮声交织在了一起。

拜寿星

吃过丰盛的午餐,一切收拾妥当,还要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拜寿星。“这是我们做儿女的孝敬母亲、向母亲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特别是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看望母亲,这次也是机会难得。”在温州工作的三儿子张锦平说。

步入寿堂,喜庆的寿香寿烛依然点着,施菊英在孙子孙女的引领下,端坐在案桌右边的藤椅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都围了上来。9个儿女分别携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依着年龄大小轮流向母亲拜寿。大儿子大儿媳祝母亲寿比南山,二儿子二儿媳祝母亲福如东海,三儿子三儿媳祝母亲永远年轻……此时,每个人都用最平常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内心感激。施菊英不时说着“好”“好”。

每对夫妻拜完,每个人还向老人送上寿礼,“妈妈,这是孝敬你的,你要好好保重身体。”一句句贴心、温暖的话,让施菊英笑得合不拢嘴,也让旁边的娘家人很是欣慰。

拜完寿星,寿堂内的寿幛等被撤掉,案桌上的糖果糕点分给了亲朋好友。三儿子提议拍一张全家福,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几十个人簇拥着老寿星,在“咔嚓”一声后,一张和谐的全家福已然定格。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