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一早,家住城河新村的金波上完菜场回家,手里除了菜以外,还有半斤烤。“七月七,买点烤吃吃,让家里人都尝尝。”金波笑着说。
七月初七,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因织女是天宫中有名的巧女,人间的妇女便要趁这个机会向她乞求智巧,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故称“乞巧节”。
沙地的节日总是和吃紧密相连的。“七月七,煎点烤吃吃”,已是沙地耳熟能详的一句熟语。在金波的记忆中,小时,烤是一种美味的食品,松、脆、香、甜。七月初七这天,在农村的奶奶总要煎点烤让小辈们分享。
所谓“烤”,其实就是用面粉做成的一种油榨小吃。它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在面粉里加入适量的水、糖或盐搅拌均匀,然后擀成薄薄的皮,切成约3寸长、1寸宽的长方形面片,入锅一炸便油鼓鼓、黄澄澄,味之香甜,嚼之松脆。“大家围在灶台边,闻着一股股浓郁的香味,唾液都出来了。”此情此景,金波还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吃到这个已算不错了,大家都要抢着吃呢。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零食数不胜数,这些传统的东西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做了。”
在城南菜场,做油面、脆饼等生意的姚卫琴正忙着加工烤。“节气上生意还不错。”姚卫琴说,“现在面粉都不用自己擀了,在摇面机器里加工成皮子,切成小片,下锅一炸就成了。”
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印象中,除了吃,到了七夕之夜 ,姑娘们还喜欢将白天采摘的凤仙花捣碎揉烂,取汁染红指甲,就像涂指甲油。“那时,队里差不多年纪的姑娘还比着谁涂的指甲更漂亮呢。”汇龙镇光荣村的陆守芬说,当然,除了比指甲漂亮外,大家还要在太阳底下做做针线活,纳鞋底、缝衣服,这样手会更巧,以后嫁了人婆家会看得起的。
在陆守芬的记忆中,一些人还将蜘蛛藏于盒中,第二天启视,如果蛛丝条理清晰,则视为“得巧”。
看巧云也是启东沙地“乞巧”的一项重要活动。七月里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会儿似山一会儿似马,少女们便三五成群,仰望观赏,指指点点,思绪和彩云同舞,巧云与人生相联,心中乞求自己的爱情、命运能一帆风顺。
七夕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而成为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今天,不少习俗活动已被弱化或消失,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且为愈来愈多的青年男女重视。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七夕情人节,已成为青年男女向心爱的他(她)表达心意的方法。许多商家正是应了这样的需求,在当天适时推出各项活动。像江苏藏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七夕情人节品玫瑰葡萄的活动,当天来参加活动的恋爱中的男女都可以免费品尝玫瑰葡萄,以示祝福。活动吸引了许多恋人参加,大家在互动中增进了感情。参加活动的陈小姐表示:“其实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心爱的人共同度过七夕节。”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