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镇老街:众星集聚成福地
时间:2011-07-21 A+   A- 举报

背景提示:

聚星镇老街,位于王鲍镇聚星村。史料记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商户如众星集聚这里,逐渐形成集镇,故称为“聚星镇”。聚星镇老街为东西向,全长1500米,宽2米,自东向西有方德和弄、万盛弄、隆兴弄、典当弄等4条长弄深巷。街上商铺林立,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在岁月的浸润下,老街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因承载着温暖的记忆,依然亲切可触。

群贤毕至成集镇

71岁的胡锦兴是土生土长的老街居民,他主动担当起了记者的向导。其实说是向导,更确切地说是在找寻他记忆中的老街。

据史料记载,1730年,位于长江下游的海门天南沙东部接涨出一片冲积平原,后称为满洋沙。满洋沙形成初期,以崇明为主的豪绅逐渐来此占地建仓,雇人开垦。许多占地者之间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通过几十年的争夺,满洋沙竟成了遐迩闻名的宝地,各地商贾纷纷前来开店,当时街市繁荣,故名“聚星镇”。“老街不但集聚各方商贾,也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胡锦兴介绍,“1945年,东南行署迁移至聚星镇东首的施源昌花行办公。”

“老街上的居民大都是从全国各地迁来的,远的从广东、福建,近的从南通、镇江等地,都是亲搭亲,友搭友过来的,因此当年街上南腔北调都有,好不热闹。”胡锦兴说,“我的父辈就是从上海迁过来的。100多年前,经我的舅公介绍,父亲在街上的同春‘京货店’做账房先生。”

在老街街中的北侧,胡锦兴驻足,记者不禁好奇,这里只是几间低矮的平房,并无特殊之处。“别看现在不起眼,这里原先建有的宁绍会馆和镇扬会馆,是老街群贤毕至的有力佐证。”胡锦兴说。原来,抗战前夕,老街居民已达300多户,人口1600多,外地商贾尤以宁波、绍兴、镇江、扬州人居多。中国人都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因此,在老街经商的宁波、绍兴、镇江、扬州人经商议,集资建造了宁绍会馆和镇扬会馆,作为他们死后暂时寄放棺材之所。

“当时,镇扬会馆有六七百平方米,宁绍会馆也有400多平方,有专人看守。街上哪个宁波、绍兴人或镇江、扬州人死了,一般棺材都要在会馆存放几天,再选个黄道吉日运往老家。”胡锦兴感慨道,“这些人背井离乡,在此经商,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直至死后才叶落归根,确实为繁荣当时当地的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商铺林立金招牌

“当年,老街上商铺林立,买卖兴旺,好不热闹。”胡锦兴回忆起当时的盛景,一脸感慨。

在老街东市梢,胡锦兴指着一片厂房告诉记者,这里原先开着老街上最大的花行——施源昌花行。 “施家可是我们这条老街的大家族,当时施家家境颇丰,拥有6间门面,宅院最少也有三进两场心。一到棉花收购季节,来这里出售棉花的群众络绎不绝,施家再把棉花通过水路运往上海等地。”

原先的繁华商铺,如今大都已是民房。 比胡锦兴大3岁的杨元鹏,自祖辈就从宁波迁来这里,当年,祖父开了家久大昌酒店。“当年的酒店是前店后作坊式的,酒都是自家酿的,主要有高粱酒、米白酒,还专门请了两个酿酒师傅。小时顽皮,常常偷着尝尝那很上口的米白酒,一次竟然喝醉,昏昏沉沉睡了一天一夜。”说起这,杨元鹏禁不住笑了起来。

在胡锦兴、杨元鹏两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街上各家商铺气派的招牌,“许多商铺都是金字招牌,很显眼。”胡锦兴指着一排低矮的民房说:“这里就是我父亲供职的同春‘京货店’,4间门面有5根柱头,挂了10块招牌,虽已记不清具体内容,但横批‘真不二价’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却一直留存于我的脑海中。”

在老街西市梢,如今已是一所中学。“当年,这里有家安徽人开的典当行,光仓库就有100多间,围墙足有3米高,可谓戒备森严。门头挂着的‘当’字特别气派。”胡锦兴说。

一路行来,一路故事,聂顺泰米行、徐义通绸布店、瑞兴隆南货店、乾和泰烛店、松寿堂药店、益顺祥酒馆、林文明茶坊、杨成纪茶食铺……听着胡锦兴的叙述,记者仿佛又听到了老街上喧闹的叫卖声、车行声,看到了一幅由占地摆摊的小贩儿,走街串巷的游商,以及一个个透着古朴气息名号的商铺构成的意趣盎然的画卷。

民俗盛会火一时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六月廿四,这个日子对于老一辈的聚星镇老街居民来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这一天,是我们聚星镇特有的民间文化活动‘祭水龙’的日子。那天,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服装来参加活动。”说起这,胡锦兴的兴致陡然高涨,“之所以选择六月廿四,是因为那天是火神菩萨的生日。”

“祭水龙”活动的其实也是一种消防演练。“当年的消防器材没有如今的先进,广大商户为在遇到火灾时有个防备,便制作了水龙。久而久之,便把每年检验这些水龙有效性的活动变成了聚星镇人们一年一度的节日。”胡锦兴说。

记者提出想看看当年水龙是啥模样,却被告知,存放于宁绍会馆和镇扬会馆的6条水龙,已随着会馆的拆除,早已不知踪迹。“6条水龙中,有一条‘青年龙’用铜制作,区别于其他用木制作的水龙,长约1.5米,底下有轮,两侧有皮管、枪头,靠2只泵的循环,进水出水。这还是我父亲到外地采购的呢。”杨元鹏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老街居民就开始检修水龙,以保证六月廿四那天活动的正常开展。”胡锦兴说,“ 到了六月廿四,天还未完全放亮,老街上就有人敲锣呐喊制造声势,一人举着印有‘火’字的方形旗在前,一人举着印有‘水’字的三角形旗在后,穿梭于老街的弄堂间,在转了几十圈后,两人并排而行。然后,6条水龙从老街最东边的方德和弄出发,穿着黄背心、头戴钢盔的队员推的推,扛的扛,气势十足。穿过老街各弄,最后聚集于老街西首的聚星河两岸,分成洋龙队和木龙队比赛水柱射程。当然,由于洋龙设备先进,往往占据上风,射出的水柱扬程长达25米左右。水枪手偶尔也把水枪对向围观的群众,把观众淋个落汤鸡,大家也不生气,个个喜笑颜开。”

如今,老街的民俗盛会已逐渐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着落寞的老街,在老街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能做的,也许就是和他人讲述老街曾经的故事,描述他们心中那条不老的老街…… 

图为胡锦兴向记者讲述老街的故事。

本报记者  范存娟  吴越(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