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发挥余热
时间:2011-06-27 A+   A- 举报

我出生在教师之家。“文革”中,当小学校长的父亲被列为“走资派”,关押批斗了3年多。而我也被剥夺了当民办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的权利,直到1975年才重新参加工作。由于勤勉努力,我先后被评为启东市优秀共产党员、南通市劳模、省和全国的先进工作者。1983年,经严格公正的考试选拔,我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后来,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我光荣入了党,3个孩子先后通过高考,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妻子也沾了我的“科技人才”的光,跳离了“农门”。“政治平反”、“恢复高考”、“尊重知识”的决策渐渐使我的家庭从别人不屑一顾的“臭老九”变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面对一步一步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从心底里信服中国共产党,信服改革开放。

2003年退休后,我既没有沉湎于棋牌的消遣,又没有陶醉于天年的颐养,而是选择了一条当好党和政府参谋的道路,担任海复镇老干部支部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镇老科协理事长和退教协会会长,兢兢业业地发挥我的余热。

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我自费订阅了多份报刊,在学习中写下了4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在担任镇老干部书记的5年中,组织老干部支部全体党员和中心学习组成员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做到思想常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

我注意发挥老干部优势,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指导广大“五老”投身社会大调解工作,为保一方平安作贡献;引导老科技工作者,推广农业新技术;组织老医务工作者延续白衣天使职责,为百姓义诊。

为了了解青少年成长中的存在问题和症结所在,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灵诉求,深入学生家庭调查研究,用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下一代的拳拳爱心温暖那些“无人管”的孩子。我支持搬场村办起只有一个学生的“育苏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我还带领海复镇关工委成员走进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和学校联手办起家长学校,促进“三结合”教育的开展。近几年,全镇“五老”共捐款2万多元,资助了30多位贫困生。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容不得半点固步自封、老气横秋。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我愿意成为一个“老有所为、奉献余热”的模范。   ◇陆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