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夏天,全国高考尚未恢复,我高中毕业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说实在话,刚回到家里时常感到有些失落与迷惘。当时县广播站的新闻节目是我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因此,我从刚开始喜欢听有线广播,继而萌发了写新闻的愿望。
那时稿件是手写加邮寄,到县广播站常常需要五六天。为抢新闻的时效性,我常常白天干活、晚上写稿。夏夜蚊子叮,就在自己腿上套只塑料袋;冬天晚上冷,就将棉衣盖在膝盖上。写到深更半夜,第二天清早还要找大队书记加盖公章。夏天炎热,生产队为避高温,社员一般在下午3点钟才出工。我就经常利用中午空隙,戴着草帽骑自行车进城送稿,来回30多公里不休息,赶在生产队出工前返回。
记得1975年8月中旬,赤日炎炎,久旱无雨。一天中午,我为了及时报道大队抗旱救灾的消息,上午收工后没顾上吃一口饭就骑车往县站送稿。谁知在回来途中下了一场雷阵雨,稿件泡汤了,大雨将我淋得像只落汤鸡,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人也瘦了一圈,父母就心疼地说:哎,写稿又没钱,值得去拚命吗?言下之意,是劝我不要写了。但我并没有泄气,就在这一年,我先后有70多篇新闻稿件被县广播站录用。由于我及时报道当地先进典型,表扬新人新事,因此深受周围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他们高兴地称我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传递农时信息的布谷鸟。
1983年冬,我被公社党委调到公社担任通讯报道员,从此踏上一条更加宽广的新闻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缺文化、缺技术的农民种好田,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年,乡广播自办节目在这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广播站的设备十分简陋,只有几台广播放大机,更无音响采录设备与播音员。因此从节目的采访、写作到播音基本上是我一人完成。为完成每周两档15分钟的《布谷之声》节目,我常常起早摸黑,一年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几天。
为了唱好四季歌,谱好丰收曲,我努力在广播宣传的求新、求深、求快上下功夫。节目开设《一周要闻》、《政策导航》专栏、以广播对话、快板、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辟《农家顾问》、《为您服务》专栏,增设《法制广场》、《文明新风》等5个栏目,以弘扬文明新风,鞭挞丑恶现象,促进全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听众每当听到我们的广播节目就高兴地说“布谷鸟”来了。
2004年12月,我因机构改革提前退休,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但对新闻广播爱心依旧。虽说我未有机会金戈铁马驰骋战场参加战斗,但几十年如一日热爱党的新闻广播事业,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向党和人民真诚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无比欣慰与荣幸。 ◇沈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