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有个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她妈妈第一件事就是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一听到不如人意的时候,脸马上拉得老长,嘴里念念叨叨:“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你怎么不给我争气!”“别人家的孩子又乖又懂事,你怎么那么淘气呢?”……时间一长,孩子不仅没能进步,反而更加落后。”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最近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帖子:“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不看星座,不看漫画,却会琴棋书画;会做饭,会做家务,会多门外语,能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爱在自家孩子的耳边唠叨“别人的孩子”,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盲目打击甚至贬低孩子,以期通过传统的“激将法”,让自家孩子“知耻而后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孩子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
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去发掘孩子的长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和欣赏。如果一定要比较,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比,拿孩子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的作业比,让孩子看到成绩,激发向上的热情。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当然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何必要求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