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委党史办提供的《海复乡史》记载,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海复镇逐渐兴盛,外来商人和本地富人纷纷在逸先街、烈民街、北新街、胜利街设店经商。在北新街和胜利街的后街,原有一座江家宅,是当时通海垦牧公司经理江智源的宅居。日本侵华期间,鬼子把江家宅作为据点,之后,还乡团则把江家宅当作杀人“大本营”。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革命的人民。在腥风血雨的战斗岁月中,老街上军民齐心协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
6月7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了海复镇北新街和胜利街的后街,希望还能找到在启东历史上有名的老宅院——江家宅。
沿着巷子,根据《海复乡史》上提供的一张手绘地图(见下图),记者终于找寻到了当年江家宅的大体位置。然而,呈现在眼前的只有几片庄稼地和老人居住的几户旧宅,一位老人正在沟边钓龙虾,偌大的江家宅早已没了踪影。“那时候江家宅的占地面积起码有5亩地,是一座独立的院落,前后三排房屋都是朝南开门。1942年,粟裕师长的师部就设在江家宅内。部队纪律严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元宵节的时候,部队文工团和老街上的百姓一起联欢,甭提有多热闹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目前还居住在江家宅的78岁黄鹤成老人笑得十分灿烂。
“好日子还没开始,可恶的日本鬼子来了。”在黄鹤成老人的记忆中,大概是在1943年4月的一天,那天早上迷雾很重,日本鬼子出动一个排的兵力,荷枪实弹占领了海复镇,就驻扎在江家宅。鬼子筑起碉堡,开挖地道,拉起铁丝网,建造小岗亭,筑起了一套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伪国民党海六区自卫队接踵而来,投靠日寇。伪军在江家宅西南方也筑起了碉堡,并在老街的南市梢(烈民街)砌起了栅栏,建造岗楼,派一个班驻守。
“日寇与伪军狼狈为奸,频繁下乡扫荡,杀人、强奸、烧房、绑票,无恶不作。还有一些地痞流氓,充当汉奸,残害民兵干部,破坏抗日力量。” 84岁的张步云老人自小生活在北新街上,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当时日伪军的残暴行径,激起海复人民的强烈仇恨。1943年8月26日下午,海东区队陈文远、黄建新等组成神枪组,闯入海复老街南市梢岗哨内,甩了颗手榴弹,里面守敌顿时鬼哭狼嚎,死伤惨重。这次袭击,使全镇日伪军大为震惊,整整3天龟缩于据点不敢下乡。9月2日,在江家宅附近,500多民兵群众手持铁叉、土枪等,齐声高呼:“打倒日伪,抗日到底!”喊话声此起彼伏,震撼夜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伪据点内敌人胆战心惊,不敢动弹。
1944年2月,多个民兵乔装打扮身带匕首,随着上镇的人群进入了海复镇街区,就在逸先街附近伺机逮住了新来的伪区公所的一名巡官,那家伙回头一看是民兵,便瘫痪在地不肯走,民兵们干脆把他结果在了老街上。不巧,被上街巡查的伪军看见,但在老街居民的掩护下,民兵们顺利逃脱。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军民联手对海复镇老街上的敌人展开了多次强有力的武装进攻。1945年7月27日,盘踞在海复镇江家宅上的日本鬼子被迫撤退。
日本鬼子夹着尾巴跑了,老街人喜悦万分,街市上一片欢乐气氛。那天,镇里的青年男女都聚到江家宅附近的街区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2
可老街人没高兴多久。1947年1月12日,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当年惩奸漏网分子陈志康和黄志岗纠集了一帮凶神恶煞的还乡团,杀回了海复镇。
《海复乡史》这样记载:还乡团极其残忍,他们把要杀的人列出了名单,凌晨2点的时候,还乡团把名单中的人喊出来,让他们去江家宅挖土坑,到了清早5点的时候,让名单上的人走进土坑内,用刺刀、木棒将他们杀死,然后用土埋上。“海复镇3里长的石街上染上了斑斑血迹,短短3个昼夜,还乡团屠杀了50多人。 当遇难者家属在泥坑内找到自己亲人时,其状惨不忍睹……”胜利街老居民陈士凡当年才25岁,他见证了那段悲情往事。
“日本鬼子撤退后,江家宅就被夷为平地。谁会料到,那里后来竟然成为敌人的杀人场,前后有360多人惨遭杀害。”回忆往事,如今已89岁的陈士凡老泪纵横,“还乡团一来, 老街上人心惶惶,生怕哪一天也被推进大泥坑,老人孩子都吓得躲在屋内不敢出门。”
在江家宅的北侧,记者看到了一块“海复镇遇难同胞纪念地”的石碑。黄鹤成老人说,1991年,政府为了纪念那些死去的同胞们,就在宅边上树起了这块石碑。“看,这井边,油菜地里,都是当初埋葬遇难者的大土坑。最大的一个土坑内埋有48人。”顺着黄鹤成手指的方向,记者只能看到成片成片成熟的油菜正昭示着丰收,然而在这初夏的热风中,记者似乎又听到了悲情的呼救声和痛苦的呻吟声,更有那掠过尘埃的阵阵枪炮声……
敌人的血腥屠杀,没有吓倒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们含恨掩埋了烈士的遗体,擦干了悲痛的泪水,继续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在敌人盘踞的据点割电线、破公路,把据点内的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组织开展武装斗争,集中力量打击老街上的还乡团,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胜利一个接着一个。
“到了1947年8月,老街上的敌人全部撤退。海复解放后,我们脸上也终于重放了光彩,在党的领导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街市上到处都能听到《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的歌声……”黄鹤成老人说着说着,不觉轻声哼起了当年的那首“流行歌曲”:“参军英雄到,红花胸中飘,大街小巷放鞭炮,人人都来送英豪……”
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墙壁,还有青石板上留下的串串记忆,让结束采访行将离开老街的记者,内心久久不得平静,老街人缔造的光荣历史,我们怎能忘却!
图为 在江家宅原址,黄鹤成老人指着埋葬遇难者的大土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