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阳
时间:2011-06-07 A+   A- 举报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同全国各地一样,启东人也过端午节,但习惯把“端午”叫成“端阳”。端阳节粽子是一定要裹的。还有诸如在门框上插香昌蒲草,给小孩子挂香袋等,都是启东人过节的习俗。端阳那天,记者走进紫薇花苑的袁小平家,亲身体会了一番沙地人过端阳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一早,家住紫薇花苑的袁小平就忙开了。“女儿女婿今天要来过端阳,我裹点粽子招待招待他们。”袁小平笑着说。

说话间,袁小平已经把刚从菜场买来的芦叶放入锅内。“芦叶煮一煮,既卫生,又可变软。当然,选择的芦叶也有讲究,要挑宽一点,大一点的。”袁小平告诉记者,“前几年,我都是自己到乡下采摘芦叶的。由于端阳这天大家都要裹粽子,芦叶紧俏,所以事先得做一根竹竿,竿的一头绑上一根铅丝,做成钩子,借助这个工具就可以采摘到好芦叶。”

芦叶煮开,糯米浸洗了约有10分钟,赤豆、蜜枣等辅料也已准备就绪,袁小平开始裹粽子。取3张芦叶,垫好铺开,用剪刀剪去芦叶根部,卷成圆锥形,放入糯米、赤豆、蜜枣,用剩余芦叶包住,再取1张芦叶包一下,并把芦叶一头穿入针眼,从粽子中间穿过,一只“斧头粽”便大功告成。“粽子的样式有很多,我裹的算是最简单的一种。有的人把粽子裹成三角底圆锥状,用棕榈叶扎粽。粽子的馅料也丰富多彩,鲜肉、火腿、蛋黄等都可作为馅料。馅料不同,口味也不一样。”袁小平说。

袁小平的手脚很快,大概1个多小时,60只粽子就已经“出炉”。在记者看来,这些粽子已经很完美,但袁小平说:“这个自家吃吃可以,但拿不出手。当年,我女儿结婚后的第一年端阳,亲家送来端阳礼,那裹的粽子才叫漂亮呢。”原来,沙地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女儿出嫁后第一年过端阳,要到娘家过。婆家还要准备端阳礼,当然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丈母娘则要为女儿女婿买夏天的衣帽,期许不疰夏。

时近中午,女儿一家到了。刚进家门,小外孙女圆缘就指着插于防盗门上的几根绿色植物问袁小平:“外婆,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插在上面?”“这叫艾蒿。来,闻闻是不是很香?插了它,蚊虫就不进我俚家门了。”袁小平解释道。记者了解到,端阳节在门上悬艾蒿的习俗在启东由来已久。中医学上说,艾蒿具有去寒热、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启东的这种民俗还是有点源远的,它表现了启东先人对于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切之心。

“来,圆缘,外婆还送你一样礼物。”袁小平将头一天做好的香袋拿了出来,挂在了外孙女的脖子上。“这香袋我精心挑选了2块不同颜色的缎子,用手工缝成,里面放入艾蒿叶子。”袁小平告诉记者,“传说挂香袋有避邪驱瘟之意,其实我觉得它清香四溢,玲珑可爱,也算是一种装饰品。”

吃中饭了,袁小平摘了几片艾蒿的叶子,把它夹入家里每个人的耳后,“都说这样,以后蚊虫就不来骚扰你们了。”面对大家疑惑的眼光,袁小平这样解释。此时,菜已上齐,粽子也端了上来。拆开芦叶,蘸点白糖,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