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母亲裹的三角粽
时间:2011-06-03 A+   A- 举报

每逢端午节,总是想起母亲裹的三角粽子,造型优美,香甜可口。前天,姐姐送来两大包粽子,一包要我转送哥哥家。姐姐裹的粽子,和母亲裹的一模一样。此时此刻,我多么想母亲还能和我们一起裹粽子啊!我们兄弟姐妹多么想再品尝她亲手裹的粽子啊!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从苏北干校毕业分配到启东商业系统工作后,母亲带着哥哥、姐姐从盐城大丰来到启东,60年代初响应政府号召,她又带着我们兄妹四人从县城搬迁到北新乡光卫村,在那里生活了20年后才迁至县城。那时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很少回家,整个家庭主要靠母亲操持着。哥哥寄宿在建新中学读书,姐姐是母亲的得力助手,比我大4岁。为了带弟弟,她上学断断续续,期间还和我作过2年的同班同学,母亲一直感到对不起她,其实是我这个弟弟对不起姐姐。

在那段岁月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母亲聪明能干,心灵手巧,里里外外安排得井井有条,全家人的衣食冷暖全赖她操心,我们兄弟姐妹也因此个个健康成长。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手特别灵巧,做什么成什么,无所不能。最让我佩服的是她裹粽子的技术。每到端午节前几天,我和姐姐、弟弟围坐在母亲身边,看着她裹着粽子,闻着芦叶的清香,感到无比幸福。我十分细致地观察过母亲裹粽子的整套动作,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是把裹粽子用的芦叶、糯米、赤豆、调羹、粗针等原料及辅助工具准备好,主要有3只盆,一只放煮好的芦叶,一只放已经拌好的糯米和赤豆,一只空盆放裹好的粽子。接下来就是裹粽子环节了。只见母亲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两张芦叶的头部,右手捏住芦叶中部,顺势弯卷成漏斗状,轻轻地握在左手掌中,放入3调羹糯米赤豆后,右手拇指随即按住芦叶口。这一步是裹粽子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充分利用芦叶上中部的宽度,尽可能地把这个漏斗形状卷深卷大卷漂亮;放入米的量要适中;左手握粽用力要均匀等等。这时已用去两张芦叶接近50%的面积。接下来用右手把芦叶往上封住口,剩余的芦叶顺着粽身裹一圈,最后将芦叶尾收到封口,在封口上缠绕两圈。至此,两张芦叶全部用去,粽子也已成形。为了把粽子包结实,母亲再添上一张芦叶,从压住封口开始,由上而下地把粽子全身再裹一遍,最后留一段芦叶尾用来固定粽子,即通过粗针把芦叶尾从粽身的右侧穿到左侧,用右手轻轻拉紧。一分钟不到,一只结实、漂亮的三角粽子制作完成了。

母亲制作的粽子技法是她从盐城老家那里传承下来的,与启东本地粽子裹法不同,乡亲们把母亲裹的粽子戏称为“江北粽子”。后来我也观察过启东粽子的制作方法,我发现母亲的做法更简便、料更省。第一,不用剪刀剪芦叶,省去一道工序。第二,不用线捆扎,利用芦叶自身尾部的收力将粽身固定,结构均衡,从未出现过“散包”或“爆腰”。第三,节省芦叶,整只粽子只用三张芦叶,而其他包法,至少4张芦叶。但像母亲这样包法,对指法、用力的技巧要求很高,不容易学,所以,母亲一直没有教我们。姐姐带着我偷偷地学,模仿她的手势、指法和粽身转动的方向、角度,一点一点体会摸索,有几次我们背着母亲用沟边的烂泥进行练习,好不容易掌握了初步的技法。但母亲还是不放心,让我们用干面团试试,她在旁边指点,不时纠正我们的指法和手势。姐姐接受能力强,过关了,母亲同意和她一起做,我只能眼巴巴地在旁边做辅助工作。又过了几个端午节,我也终于得到母亲的认可。从此,每逢端午节,母亲带着姐姐和我一起制作粽子,我们是多么开心啊!

现在,我们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裹的粽子了,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了,我们十分怀念她。母亲虽然人走了,但她对生活的爱、对子女的爱永远地留给了我们,我们也一定会而且正在把她的这种爱传承给下一代,让美好的人间充满更多的爱。        ◇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