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麦蚕
时间:2011-05-13 A+   A- 举报

民俗探访

沙地人家种植麦子历史悠久。每到麦熟时节,风吹麦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一派丰收景象。在开镰收麦前,有些农户将已灌浆饱满但仍呈青色的麦穗割下来,经过脱粒、脱壳、飏净、炒熟、磨碎做成美味麦蚕。5月10日,记者来到南阳镇东昌镇村9组翟杨新家,亲眼目睹了做麦蚕的全过程。

下午4点,戴着草帽,拿着布袋的翟杨新来到他的麦田里,摘取麦穗。“这做麦蚕的麦穗很有讲究,必须灌浆饱满,但仍呈青色。你看那几轮麦子已黄了,就不能做麦蚕。这边几轮麦正值收浆期,正好可以做麦蚕。其实早在种植时,我就多了心思,这1.5亩麦田选择了不同品种,前后分3个时间段种植,这样成熟期也就错开了。”说起这,已做了七八年麦蚕的翟杨新有点得意。

麦穗采进来后,第二道工序就是分离麦芒和嫩麦粒。只见翟杨新把麦穗装进一只干净的白布袋,然后抡起布袋,用力在水泥地上掼。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其中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用力轻了麦芒和麦粒分不开;重了嫩麦粒就被掼碎了。

没多久,打开布袋,一粒粒嫩麦粒已脱落,倒进卷筛,滤掉些麦芒,再进行飏簸,便进入了炒制的环节。此时,一直当下手的翟杨新的妻子有了用武之地。“这个她比我在行。”翟杨新笑着说,“炒制时,一定要用硬柴,这样火头旺,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炒得时间过短,不熟;过长,则麦粒变黄,卖相就不好了。”

大约20分钟后,碧青的麦粒就可出锅,等麦粒凉透后装进袋继续掼,这是为了脱去麦粒上的麦壳。“这些都是纯手工活,现在很多农村人家不愿做麦蚕吃,费时费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翟杨新说。

为了飏弃麦壳,翟杨新搬来一只大功率的排风扇,先后飏了五六次。记者发现,麦粒中基本不见了麦芒麦壳。翟杨新说:“如果清理得不干净,做出来的麦蚕吃起来要戳嘴的。”最后,趁热用石磨将炒制好的麦粒磨成一寸左右的条子,因为形似幼蚕,所以沙地人称之为麦蚕。

麦蚕色泽呈青豆瓣色,闻起来有一股麦子的清香,记者尝了一口,味道淡淡的,糯而不腻,颊齿留香。翟杨新说:“麦蚕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绿色食品,但不宜存放,保鲜期仅有天把,时间一长就会馊掉。现在许多喜欢吃麦蚕的人把它放在冰箱里速冻,到吃时再解冻。”

其实翟杨新制作的麦蚕,除了少部分自己享用外,更多的是卖给宾馆饭店以及设摊出售。因做了多年麦蚕,所以一到做麦蚕时节,宾馆里就打来电话预订了。今年,翟杨新还试着到花园路菜场摆摊出售。“想不到麦蚕非常畅销。不但上了年纪的人来买,那些没见识过麦蚕的年轻人,也在品尝后买个半斤八两。昨天早上,拿出去三四十斤,不到半个小时就卖光了。”翟杨新说。

民俗忆趣

当年吃麦蚕是不得已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家里做麦蚕吃其实是不得已的事情。

我家兄弟姐妹共5人,又没多少地皮,所以对我们来说,当年吃饱饭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特别是立夏前后,隔年的陈粮行将吃光,而夏收尚未开始。在“麦在场上饿煞在床上”的青黄不接的时期,像我们这些贫穷的农家孩子常常饥不择食。这时,就把已经收浆尚未黄熟的麦穗摘下来,做成麦蚕,填饱肚子。

其实吃麦蚕既费事又不合算,做一顿麦蚕的麦子成熟后可以煮三顿麦粥,但为了让我们吃饱,父母才不得已而为之。由于麦蚕不宜存放,时间一长就要馊,但不可能一顿做来一顿吃。所以如果吃不完,下一顿或做成麦蚕粥,或和着盐齑一起烧,虽然有点酸味,但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美味。一次,因为舍不得丢弃已经变质的麦蚕,我们全家都吃坏了肚子。     

那时,周边邻居都和我们差不多,所以到了开镰割麦时,已经基本没有多少麦子可收了。于是,大家都不得不靠政府每年发放的救济粮过日子。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会受饥挨饿。像我的玄孙,家里的小吃多得吃不完。那天,我在市场上买了麦蚕让孙子、玄孙尝尝,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都说挺好吃的。          讲述人   汇龙镇克明村4组  蔡志梁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