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访
5月5日上午10时许,家住北新镇邦道村的施奶奶煮上了30多只鸡蛋和鸭蛋。煮蛋的间隙,她拿出几根不同颜色的绒线开始给小孙女编结蛋袋。只见她将绒线绑在铅笔上,编了七八圈后,将线尾用绒线扎起,一个镂空的蛋袋就编好了。旁边6岁的小孙女搬来一张小板凳,好奇地看着,一脸迫不及待的神情。
施奶奶将冷却好的蛋放进蛋袋,挂在了小孙女的胸前。“明朝就是立夏日子,立夏吃蛋是我俚启东的风俗,现在吃蛋是天天吃,但蛋袋不是天天帮伊编的,所心小倌等勿得明朝了。”看着蹦蹦跳跳去找同伴玩耍的小孙女,施奶奶笑着说。 启东民间一直这么流传:“立夏吃了蛋,热天勿疰夏。”“立夏在启东是很讲究的一个日子,也有很多饶有趣味的民俗。”施奶奶笑着说,说起立夏,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就会想起吃草头烧饼、甜菜豆腐汤。这一天,人们不仅不能坐门槛和睡午觉,吃完午饭还有“称人”“钻麦园”等风俗。据说这些活动也无非都是希望夏天“勿疰夏”。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不少人到了夏天之后会消化不良、感到浑身乏力,诸如此类小毛小病容易滋生,人们只有祈求上天让他们能安稳地度过炎热的夏天。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科学常识的日趋普及,不少习俗已经慢慢淡化。
不一会儿,施奶奶端出了一碗草头烧饼。草头烧饼像锅贴一样,一个个色泽金黄,十分诱人。草头烧饼贴锅的一面,吃起来十分香脆,而另一面则软扑扑,糯而有弹性。“现在的季节,田里的草头都老了,去掐的时候要挑嫩一点的,洗干净后放入开水里过一下,然后放进面粉中,揉成面团,用手拍扁之后放在油锅里煎。”施奶奶说,草头多粗纤维,润肠胃,易消化。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现在做的人家少了。
这几天,前去盈康农庄购买草鸡蛋、咸鸭蛋、咸鹅蛋的市民络绎不绝。据了解,农庄的工作人员从4月28日开始,除了准备了大量的“立夏蛋”,还准备了很多立夏礼盒,盒内除了装有各种蛋类,还有多种无公害蔬菜。截至目前,已经卖出了200多份立夏礼盒。同样,对于立夏这个传统节日,启东宾馆推出了甜菜豆腐汤等一系列时令菜肴,满足食客们的需求。
立夏时节,启东民间种种饶有趣味的习俗,不仅是人们为了祈求身体健康无恙,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还成为人们感情交流、团结友爱、欢庆美好生活的一个载体。
民俗忆趣
玩斗蛋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立夏玩得最多的就是“斗蛋”游戏。
记得立夏那天,家里一早就煮好了好多蛋,用彩线编织的蛋套挂在我的脖子上,然后去上学。课间就是我们男生“斗蛋”的时间,而女孩子们则围着看我们玩。那时候,一般每个人都有两个蛋,以鸡蛋和鸭蛋为多,也有一些人会带鹅蛋。因为大家都晓得,鹅蛋最硬,鸭蛋次之,鸡蛋最脆,玩的时候,我们一般以同种的蛋互斗。记得有一个同学,以为他的鸭蛋在鸭蛋中最硬,他就拿它和人家鹅蛋比拼了。没想到,被人一用力,碰了个粉碎,蛋白蛋黄被拧在一起,撒了一手。虽然这样,蛋还是不舍得扔,就在手上剥掉蛋壳吃起来。“斗蛋”的高潮来自于最后鹅蛋之间的比拼了。大家聚集在一起看有鹅蛋的同学斗蛋,为自己看好的鹅蛋加油呐喊。比到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蛋了,这个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蛋王”。现在想想,虽然自己没能赢到最后,但是当时快乐的斗蛋游戏却一直令人回味。 讲述人 汇龙镇亚光村 沈林荣
称小倌
对于立夏,记忆里最深的还是小时候的“称小倌”了。立夏那天,吃完中饭,大家都向“场心”聚集。“场心”上架起了一个小高台,上面放一个横梁,下面吊着一杆秤,秤钩上挂着一只箩筐。大家就围在秤边上,等孩子们都到了就开始称人了。称人的时候,气氛比较严肃,就算再调皮的小孩也都不敢妄动,乖乖地听从大人指挥。轮到称的时候,就坐在箩筐内,一动不动,生怕称的分量不对。轮到我的时候,我慢慢地跨进箩筐坐好,两个大人开始抬起杆秤,称重的人慢慢移动秤砣。当时我紧张得很,生怕分量太轻。“长得蛮好,都有40来斤了,来来来,打打头、打打尾、孩子拔尖长。”从箩筐里钻了出来,母亲赶紧接口说道。据说,这都是从老辈里传下来的,敲打孩子是希望孩子像小猪一样,健康成长。 讲述人 北新镇双仙村 黄汉祥
本报记者 蔡樱子 黄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