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高头”后“满龙门”
时间:2011-04-12 A+   A- 举报

民俗探访

4月4日,是北新镇永丰村村民陆小新家“搀高头”的好日子。即便站在十米开外,也可清晰地“领略”这座新盖的二层小楼的“雄姿”了。10多个泥木匠在运砖头,拌水泥,吊梁木,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7时30分左右,是涨潮的好时辰。“要上正梁啦,快准备准备!”随着木匠师傅的一声口令,两名木匠扛着一根梁木,沿着楼梯平稳地往上抬送。“正梁”到了正厅屋顶后,不钉不铆,木匠们把它平放在早已预备好的凹槽内。木匠师傅介绍,抬正梁的时候两个人不能一前一后,高低倾斜,否则被视为“风水”一边倒,房主家最忌讳。上那堂屋的正梁木,民间称为“搀高头”。

屋外鞭炮声响个不停,本以为这“正梁”上完,“搀高头”就圆满结束了。只见房主陆小新拿来一包用系腰包裹好的东西和一块红布交给了木匠师傅。木匠师傅则把系腰悬挂在正梁上,红布缠裹于正梁中间。这里系腰包里装有云片糕、馒头、红包、斧头和镜子,这有何用?

木匠师傅故作神秘地说,这造房子是件大事,沙地人对造房子十分重视,必须讲究一些仪式,马虎不得。接下来,木匠们就开始钉椽子。木匠师傅边钉边说,这钉椽子也有讲究,钉的时候我们只能叫“钉牢”,千万不能叫“钉煞”,因为这样不吉利。同时,故意要留下两根,再选吉时钉上。

这“搀高头”是农家人的一件大喜事。中午时分,陆小新的三亲六眷、四邻八舍、亲朋好友纷纷拎着老酒、糕点、红糖、鞭炮、匾额等礼物上门祝贺。“现在都承包给了施工队,以前建新房“搀高头”的时候,送了礼还不算,还要主动相帮干活,传递瓦片,力争及早盖好新房。”陆小新笑着说,现在我们也省力多了,午餐请“一条龙”家政服务。中午的菜肴十分丰富,席间大家频频举杯,共同庆贺新房的落成。

第二天早上7时多正逢吉时,这眼看着这椽子快要钉完,随着木匠师傅一声“满龙门啦”,爆竹声便又一次响起,钉上了最后两根椽子。 “满龙门”时,木匠师傅坐上正梁上,把系腰包内的糕点、馒头从梁上雨点般抛下,引得孩子们纷纷扑上前去争拾香味诱人的“抛梁馒头”、“抛梁糕”。“糕”者,“高”也,高升发财之意,食者有福。

陆小新夫妇则早已候在龙门口下“接斧头”,斧与富同音。陆小新双手扯起系在妻子身上的系腰,仰起头稳稳地接住木匠从梁上抛下的斧头。包内最终剩下的是两个“红包”,这是主人赠与两位领班泥木匠的喜钱,当然也就不会抛下了。

新房封顶后,再有个把月的时间就能建造完成。幸福像花儿一样美好的生活也正向陆小新家招手。陆小新有个美好的愿望:多挣钱,盼望儿子早点娶上媳妇。

民俗忆趣

“搀高头团圆”

1990年,我家盖新房,那年我刚刚满8岁。平时都要上学,没时间帮忙。家里“搀高头”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前一天晚上,妈妈和奶奶她们围在一起做团圆,有白米的、有高粱的,看着她们搓成一个个小圆,我也自告奋勇地加入这个行列。这看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面粉太湿或者太干的话就难搓。后来,在奶奶的帮助下,我才勉强搓了个“椭圆”。

没过一会儿,我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半个小时,我就搓了一大堆的团圆,只是我的身上、脸上全是面粉。从晚上7点一直忙到10点,我们3个人做了满满两大筛子。记得当时我还问,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团圆,家里人少根本吃不了。妈妈告诉我,“搀高头”的时候,中午要请客吃饭,每桌都要摆上两碗团圆,这叫吃“搀高头团圆”。待吃好午饭,将余下来的团圆送给四邻八舍,告诉他们家里盖新房的好消息。

第二天,家里“搀高头”,来了好多亲戚朋友,十分热闹。吃完午饭,妈妈找来一个箩筐,把团圆煮熟后,分好装在一个个小碗里,小碗放进箩筐内,爸爸和妈妈扛着箩筐,挨家挨户去送团圆。小队里大约有50户人家,直到傍晚他们才回家。  讲述人  东海镇大丰村  陈海涛

“挑和合担”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三月初八,天气还蛮冷。早上6点不到,就听见有人来敲门。当时还觉得纳闷,我迷迷糊糊听见外面有人喊“小雷,快起床,有急事,快点快点。”我以为家里哪个亲戚身体不舒服了,赶忙从床上跳了起来,急急忙忙地披了件衣服去开门。原来是同村的陆辉,他开口就问我是不是属龙,我愣了一下,点了点头。陆辉拉着我,坐上他的摩托车就走了。直到上了车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陆辉家要盖新房,今天要“挑和合担”。

前几天,陆辉已请了风水先生实地“勘测”地基,定下吉日,木匠师傅匡好了“屋基墩”,并打下测定新房朝向的“万年桩”。本来看好了吉时是早上7点,今天一大早就要动土挑“屋基墩”,而且必须要让属龙和属虎的人执锹动土,双双挑起祈求吉祥的第一担——和合担。可谁知属龙的那个木匠早上临时有事来不了,工地上又没有属龙的人,都在那干着急。有人提议小雷是属龙的,陆辉便急匆匆地骑着摩托车就过来了。

我到了陆辉家中,7点一到,我便跟另一个木匠一起挑起了“和合担”,东邻西舍赶来帮忙的人才纷纷上前,争先恐后地开始挖土运泥。   讲述人    北新镇振兴村   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