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访
百善孝为先——烧“过年羹饭”
启东多孝子,“烧经作飨,祭祀祖先”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民俗,更已经成为他们对先人寄托思念、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农历大年三十,启东人照例要烧“过年羹饭”,“宴请”家族祖先,共同辞旧迎新。
年三十下午四点,家住汇龙镇华联新村的陆奶奶早早就在厨房忙开了。她80多岁高龄,操起家务依旧灵巧麻利,只听见“笃笃笃”几下,豆腐切成块,茶干剁成丝。陆奶奶边把豆腐和茶干装盆,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没有肉吃,但是每逢‘过年羹饭’,长辈们就会做些豆腐、茶干,好一点的还有百叶、粉皮,孝敬祖先。我们管这个叫‘烧个豆腐羹饭’。”随后,锅盖一揭,红烧鱼的味道顿时弥漫在空气中,香味四溢。她指着锅里的鱼说:“这红烧鱼啊,必须烧一整条。”她笑眯眯地引记者来到水缸前,指着水里的鱼:“你瞧,通常是白鱼和青鱼,寓意‘清清白白’嘛!”原来,这“青鱼和白鱼”是启东的白话,其实也就是草鱼和鲢鱼。
这时,其他人将一张桌子搬到前头屋,桌子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要横过来放,桌缝要跟前后墙平行,以示宴请阴间祖先,东、西、北三面放凳,空出南面,围上绣花台围,摆上香炉蜡扦,碗筷数以本家去世的先人数而定。桌上放菜也有规矩,最少4碗,通常为6碗或8碗。不一会儿,丰盛的“过年羹饭”陆续上桌了。盛饭之后,陆奶奶一家按辈分由幼至长依次磕头。他们在香烛前面地上放一草垫,依次朝北先祈福,然后跪下,双手按草垫,头舂下至额头近地面,直起身来再拜,共拜四下,再站起来祈福。
拜过祖宗,就是“烧经”了。一家老小一边将“金元宝、银元宝以及金银首饰”等烧给祖宗,一边跟记者开起了玩笑:“沙地老一辈有一句俗语——祖宗做个‘触落’,子孙吃个‘煞乐’!讲的就是这个!”虽然这只是个玩笑话,但是也体现了启东人不忘先人、传递善心的孝子情结。
家和人团圆——聚“合家欢”
年三十,是启东人十分重视的一天。
家住汇龙镇宝岛花园的樊老一家已经四世同堂了。今天是除夕,樊老老早就忙碌起来了,贴春联,挂年画,打扫卫生,厨艺不凡的他,准备给记者露一手最地道的启东年夜饭。
此刻,系上围裙的樊老早已摩拳擦掌:“既然是过年,这年夜饭也要讨个好彩头。”只见他取出自制的豆芽和咸鱼,不一会,一道风味独特的菜便上桌了。记者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为什么过年要吃这个玩意儿?”樊老笑眯眯地说:“这个你就不懂了。启东有句俗话:新年咸鱼冻黄豆,开春日子不担愁。年前家家户户忙着封鱼腌肉,垩豆牙菜,就是为了这一天。”紧接着青菜豆腐和茨菇烧茶干也陆续装盆了,预示着新的一年“青青白白”、“自顾自”。“年年有余”这道菜已经延续至今,樊老将鱼放在碗里,嘴里念叨着:“这鱼啊,不能全部吃掉,要年年有余嘛!”樊奶奶也装了一碗陈饭:“来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一家人品着丰盛的菜肴,斟着满杯的酒,畅谈一年来的收获时,樊老变魔术般的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红包。这个时候,孩子们欢呼着奔向樊老。看来,这大过年的,他们的收获是最大的。听到外面的鞭炮声,孩子们早就坐不住了。这时,樊奶奶从房里拿出几张草纸,往孩子们嘴上轻轻地刮了几下,嘴里念念有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童言妇语一概无忌!”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新年新岁,他们怕孩子不懂事说错话,就用草纸在他们嘴上擦一下,意为童言无忌了。
新岁步步高——吃“年早饭”
大年初一零时始,家家户户开始鸣“开门炮”,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这一天,启东人很早就起来了,穿着一新,由家长带领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拜年是大家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但是启东有个习俗,早晨没吃“年早饭”,就不能外出拜年。
“年早饭”寄寓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红红火火的希望。因此,启东人家很注重这一顿饭菜的叫法,就是为了讨个吉利。大年初一照例是不可以杀生的,菜要以素为主,意在新年开始要尊重生灵,注重节俭,善良为先。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有鱼肉荤腥之物,桌上有鱼而故意不食,寓意“年年有余”。
三十晚上,家住汇龙镇和平一村的吴阿姨家灯火通明。他们正在厨房准备初一的早膳,因为年初一,启东人图吉利,下厨不动刀的。只见吴阿姨将一个个枣洗净,汤圆搓好了放进碗里,剩下的就是切糕了。她指着这些食材:“你看这‘枣’和‘早’同音,即早迎新春;而年糕切成片,放进茶汤中,这‘糕’和‘高’同音,意思也就是步步高升啦!”吴阿姨一切准备就绪,只要下锅就可以了。她说:“我们现在的年早饭还是比较简单的,没那么多规矩,吃点酒酿、汤圆和糕点,寓意长久团圆,生活年年提高。可是我小时候,这‘年早饭’的烧煮就比较讲究啦!”
原来在农村,年早饭的米是预先淘干净的,由户主动手,烧长柴,煮沸防溢。主食为米饭年糕红枣,副食为大菜头炒豆腐百叶,这与“高”、“早” 、“彩头”、“百益”谐音,图吉利。吃饭前灶上装点香烛,院中点香祭天。洗脸水不泼,囤在缸中,以示“囤财”。吃饭时掉下来的米粒供鸟食,因为鸟是天上来客。
吴阿姨给孩子们准备好漂亮的衣服,新年第一天带他们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拜年道贺。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等待新年的临近了,高兴地跑来跑去。他们告诉记者,拜年去还能从长辈们那边拿到“压岁钱”呢。
民俗忆趣
顿稻囤
如今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一家人吃个年夜饭,看看春晚,走走亲戚,这年就算是过了。这不禁让我怀念起了小时候过年时候的情景,那才叫带劲呢。
从我记事开始,每逢年三十,母亲就让我帮她用香蒲叶编织成蒲包,里面放进石灰,拿粗绳子紧紧地扎起。然后将蒲包拿到门前和院子里打一圈,手用力地抖动,这时,里面细小的石灰粉末就从蒲草的纤维里滑出来了。一顿一个圆形状的白灰,母亲管它叫“洋灰”。那个时候我才七八岁,只觉得这样很好玩,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等我懂事了,才知道那叫“顿稻囤”,就是将这一个个圆形的白灰比作稻囤。听长辈们说,顿顿稻囤,妖魔鬼怪、歪风邪气从此不进门。也有的地方以此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祈求大吉大利。 讲述人 季兰英
进利市
启东分为南沙和北沙两个地区,我是正宗的北沙人,也就是吕四地区的。我们吕四人过年的规矩相对沙地人家来说,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靠出海打渔为生,因此我们对菩萨、神仙特别信仰、虔诚。过年是吕四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向神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过程一点都不能马虎。
“进利市”这个年俗,是我们吕四人特有的祭祀方式。“利市”的意思,就是祈求四位菩萨保佑合家来年平安幸福,财源广进。
小时候,一到年三十,我看到长辈们在纸上画出“太平菩萨”、“土地菩萨”、“利市菩萨”和“城隍菩萨” 的样子,扎成“马子”放在桌上,桌上放个脸盆,然后把猪肉、豆腐放在里面。前面放两盅酒、两块糕,父亲将120块钱压在糕底,然后将18只纸元宝放在离桌子不远的门背后。这个时候,我们就放起鞭炮来,大家磕头跪拜,将“马子”和元宝一起烧掉,等燃烧成灰烬时,浇上酒就好了。 讲述人 顾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