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吕四自古盛产鱼盐,水陆交通便捷,不仅孕育了渔乡集镇,同时也给各类商铺带来了勃勃生机。
记得儿时,环城河四周商埠众多。西门石桥下停满了泰州一带来吕经商的铜勺船。沿河边上,全是从兴化、宝应等地过来卖芹菜、茨菇、莲藕的菜摊。爆炒米花的、卖梨膏糖的、修鞋补锅的,遍地皆是。一进正街,大小店铺一家挨一家。从三官殿到大桥口,各家店门前的街檐下,摆满了鱼货摊。刚从大洋港运来的新鲜海货,活蹦乱跳。夹杂各地方言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当年,市面上家喻户晓的店铺达240多家。七条大街上古色古香、五花八门的店号招牌,流光溢彩,琳琅满目。有的镌刻在木柱上,有的制成匾框挂在门额上,有的剪成隶体贴在灯笼上。其店号各有来历,有的是世传衣钵的百年老字号,有的以老板的姓氏名字命名,也有的以店主的长相、外表称呼。
如街面上有名望、叫得响的孙家海蜇行、张家灯笼店、周家木行;竹厂店的吕公盛、聚瑞隆、罗瑞茂;文具百货店的晋诚、凌福顺、李道生;羊肉店有天晓得、袁记;饭店有谢三、谢五;点心店有三园楼、聚景园、永福园;香烛店有冯惠民、刘同泰;裁缝店是钱涛、王小、张炳;棺材寿衣店是任四、凌福洪;裱画店是邱训藩、彭荣生、陈福隆…… 这些店都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一个个店便叫出了名。
当时,这些在街上有影响的店家,非常注重行业规矩,格守诚信为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道德,传承祖上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生意之道。镇上有名的老店号,大都含有吉利和遂之寓意,带上“顺”、“泰”、“祥”、“和”等吕祖文化符号,既传扬了古镇的千年遗风,概括了吕四的人文底蕴,又能让人感受到和谐社会的亲近力,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店号有的出自名家之手,也有的出自一方秀才之作。如“同仁泰”、“顺德昌”几个古意盎然、习习生辉的镀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亲题。“德昌祥”、“南顺余”均由吕四资深名贤彭心渊手书,墨气淋漓,雄健遒劲。
世事更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对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运动中,街上一部分店家公私合营,一部分并入集体经营。后又随着改革开放、古镇改造的深入,老的街面不复存在,原有的店铺面目全非。有的被高楼大厦代替,有的沉落在幽深的巷弄里。往年一家一户的店铺、长短不一的店号,成了时代的印记、历史的痕迹。
如今,漂泊各地、上了年纪的游子,每当回故乡省亲或清明祭祖,都要几经辗转,走街串巷,去看看当初老店铺的旧址,寻找童年的记忆。落寞的老街上,时常见一些拄着拐杖的垂暮老人,在那里久久徘徊…… ◇姜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