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家住平房,临街。那时没有城管,也没有“整治违建”之类的行动,因而每到夏日,平房人家便会搭建凉棚,以避暑热。我们那条街,人们利用房前、街沿边的狭小空地,见缝插针般地种植了丝瓜、葡萄等藤蔓植物。青藤沿着搭好的木架,绕上了棚顶,遮阳挡光,天然清爽。一眼望去,百米凉棚犹如一道绿色的长廊,微风拂过,碧丝飘荡,清香沁人。
凉棚之下,是一段美好而温馨的夏日时光。吃饭时,在凉棚下摆上桌椅,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喝着,暑热就在亲情升华中消散;空闲时,凉棚下邻里街坊聚在一起,饮着水、品着茶、吃着瓜,谈天说地,纵论古今,暑热就随着阵阵笑声而飘走;夜晚时,凉棚下铺上竹席,爷爷给孙儿讲着故事,奶奶给孙女摇着蒲扇,暑热也随孩子们渐入梦乡而远去……
记得《四季读书歌》中写道:“夏读书,兴味长。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与之相比,凉棚下读书,其实更有妙不可言之处。在绿荫浓浓的凉棚里,随意地靠在舒适的竹椅上,悦读着那些清凉的散文小品,幽幽文字浸于心田,滚滚热浪抛于脑后。读累了,抬头看看凉棚下悬挂着的碧嫩丝瓜、晶莹葡萄,爽目养眼;闻闻瓜果飘散的清新之香,润人肺腑;听听轻风拂叶的沙沙之声,心静如水。凉棚下读书,是一份闲情,是一种诗意,是一番乐趣。
如今,老屋早已拆迁,新居安有空调,但总觉得夏日越来越长,越来越热了。细细一想,也许是城市少了凉棚的缘故吧。 ◇张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