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清廷腐朽,国事日非。新科状元张謇辞官回乡致力于实业救国。张謇凭借着远见卓识,一眼相中了盛产鱼盐的风水宝地吕四。二十世纪初,他出谋划策,多方集资,在吕四沿海一带创办了垦牧公司、渔业公司和盐行。当时,张状元常来吕四,与淳朴好客的吕四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镇街上流传的状元轶事,犹如一朵朵芬芳的花絮,散落在民间,飘香于后世。
为盐行提商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在吕四镇东街开办了盐业公司。关于公司的商号,张謇经过再三推敲,初定为“同仁泰”,但一直没有同公司员工谈起过。他准备在股东会上,先征求董事们的高见,立一个有品位、好上口的商号。会上有的提“同德顺”,有的提“仁义德”,也有的提“泰和祥”。张謇一听,三者所提的商号与己大同小异,其含意基本一致。张謇高兴地笑着说:“我要提的商号,是取众人所长,补个人之短。就是从以上三个商号里各取第一个字,按前后顺序组成一个‘同仁泰’,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好——”大家异口同声,一致赞成,拍手通过。
登魁星楼印象
魁星楼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吕四文昌宫南头。高大的银杏树下,椭圆形的宝塔,四面环水,巍然耸立。楼边绿茵铺地,环境幽雅。张謇以往曾几次到过吕四,因忙于公务,从未游览过魁星楼。民国四年(1915年)五月的一天,张謇在吕四,突然想起看魁星楼,便一人踱步去观楼赏景。他沿楠木阶梯,上了三楼的顶面,环顾四周,“秀景似诗,风韵如画。”张謇情不自禁地脱口赞道。瞻仰魁星楼后,张謇曾多次回眸,久久不愿离去。在三元桥上,他谈笑风生,指着魁星楼对众人说:“此楼首屈一指,东疆一绝。”“张状元登魁星楼”成了当时《通海新报》的一大新闻。
在鹤城书院题字
吕四人李磐石,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与张謇同期上京赴考,在恩科殿试中,张謇中状元,李磐石中进士。两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1900年,李磐石在京任翰林院修撰和军机处章京时,得悉父亲病危,回家处理丧事后,再也没有返京。他在张謇“实业救国,重文育人”精神感染下,积极协助张謇在吕四沿海一带围垦造田和教书育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接到李的书信,说在吕四城隍庙内办了一所鹤城书院。张謇感到异常兴奋,当天赶到吕四进士府,上门拱手道贺,并在校内教务处写下了“丈窒”二字,落款为张季直(张謇),鹤城书院被张謇视为吕四历史上最早的学校。
替剃头店撰联
民国十二年(1923年)腊月的一个风雪天,张謇由李磐石之子李伯生陪同,到吕四北街头一家剃头店剃头。老师傅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服务周到。张謇觉得手艺功夫非同一般,尤其修面落刀轻,刀挂子长,正刮反削,干净利落。张謇感到轻松无比,飘飘欲仙。剃完头后,他回到李府一边照镜子,一边风趣地说:“进店乌头宰相,出门白面书生。”当天,他即兴写了一副“真功夫头上做起,好消息耳中传来”的对联,差人送到剃头店。后来,张謇每当到吕四路过剃头店,总要先喊声师傅,并挥手打个招呼。 ◇姜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