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鱼骨桥,在古镇吕四,流传着这么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道光廿八年初夏,吕四工匠刘人麟带领一班人马,在黄海滩边修缮大洋庙。一天,忽听送茶的小和尚说,港东海滩里搁浅着一条十来间房子长的大怪鱼。刘人麟跑去一看,果真有条倒游而来的大鲸鱼。几个屠夫在烈日下光着膀子,汗流浃背,正忙着剥皮拆骨,分割鱼肉。面对庞大的骨架,刘人麟眼神一亮,拿起榔头上下敦敦又左右听听,不禁暗自叫好。鲸鱼之骨质似楠木,色如白玉,是难得的“上品”。刘人麟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用它在袁家灶河上搭座桥梁,方便乡民,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傍晚收工,刘人麟三步并作两步,推开家门,顾不上洗脸擦手,兴奋地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刘人麟妻子知书达理,平素一贯支持夫君事业。但这次有点担心:“鱼骨搭桥是个先例,究竟能负多重?”并再三关照道:“人命关天的大事,须认真推算,多方考证。”在妻子的开导指点下,刘人麟顿时信心百倍,连夜绘制草图,推敲打造方案。
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准备后,刘人麟开始动工。几十个能工巧匠将鲸鱼骨架一一肢解,大骨做桥梁,肋骨做栏杆,鱼头小骨雕刻成造型各异、神态逼真的十二生肖像,分别用在两侧栏杆上。不到三个月,刘人麟和其他工匠敲敲打打,不用一根木头,未用一支铁钉,一座三丈二尺五的鱼骨大桥飞架在袁家灶河上。
刘人麟妻子还别出心裁,从观音山、金刚庙移来了龙柏松树、奇花异草,搭置了凉棚草亭、圆台石凳,把鱼骨桥四周打点得错落有致,恰到好处。站在十六总高岸向北望去,绿树红花白桥,既和谐宁静又古色古香。
九月初九是试桥的第一天。一大早,鱼骨桥上张灯结彩,香气缭绕,路上沟边桥畔,欢声鼎沸。通州知府及各地县令也慕名而来,观桥赏景,吕四衙门大小官员悉数到场。据传,那天的热闹场面超过了平日东皇山庙会。
八辆装满石块的牛车停在桥西,等候试车,各辆车上均无牵夫。第一辆车的牛鼻子绳沿着桥面长长地拉到桥东,被一牵夫牵住。其后各辆车的牛绳,依次系在前辆车的车尾上。
啪!啪!两响清脆的鞭声,试桥开始了,桥东的牵夫连忙拉起牛绳。哞!哞!哞!第一辆车的老牛当走到桥心突然止步不前,叫了起来。这时蹲在桥下察看质量的刘人麟大吃一惊,不知桥上出了什么事。经实地察看,原来是一场虚惊,当时拉绳的牵夫由于过分紧张用力过猛,绳子一跳绊在牛角尖上。牵夫急忙跑去解开绳子,八辆载重的牛车顺利地过了桥。
试桥成功啦!大桥上下一时欢声雷动。“鲁班再世,巧夺天工”八个斗大黑字的杏黄旗在上空飘舞。刘人麟见鱼骨桥岿然不动,清瘦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吕四鱼骨桥一时名噪天下。凡外地到吕四来的人都要去鱼骨桥走一走,看一看。咸丰年间,吕四秀才张宗绪就是在桥上点墨挥毫完成了著名的“慕仙楼志”。清末状元张謇当年巡视垦牧公司时游览了鱼骨桥。回府后在记事簿上这样写着:“吾通东之行,目睹鱼骨桥之风采,可谓胜似秦砖汉瓦,魏晋造像,华夏稀见也,乃天下第一奇桥。”
据传,世间罕见的吕四鱼骨大桥在抗战时期被日机炸弹震塌,后日寇将鱼骨偷偷地装到船里,从北海运往了日本。 ◇姜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