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风景
时间:2010-03-17 A+   A- 举报

先后两次游览黄山,竟没有写下一个字。原因是什么?在压抑而憋屈的黄山面前,我无法感知黄山的灵髓。黄山的灵髓在哪儿呢?

如潮的游客挤满山路,不计其数的照相机、摄影机,把这座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度,都变成搔首弄姿的背景。无论是旅游说明书,还是大文人小学生,游记或者观感无不围绕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组织文字,稍微聪明点儿的,还可能写写清冽的山风、赭红的朝霞、空寂的晚籁什么的。之外,就再无新鲜的发现,再无独特的内容。

黄山被游客包围了。

被游客包围的山,还叫山么?

就是人,也有劳累的时候;就是机器,也得时时检修。况乎黄山比人的耐力差,比机器的功能弱。

在徐霞客登临黄山的时代,那黄山才叫黄山呢。偌大一座山,周遭只有那么几个游客,清泉在石头上唱歌,清风与白云对话,隐隐有樵夫或者采药人的穿山号子在山林间回响,所有的景点都还没有来得及命名,更没有附会蹩脚的所谓历史掌故、鬼怪传说,每迈一级台阶,在走近顶峰的同时,也靠近山的心脏。人跟山融为一体,人成了山的一部分,水乳交融,物我两忘,眼里是山的本色,耳中是山的天籁,尝一口远古的山泉,嗅一鼻子苍凉的山风……而且,有的是时间。从山下爬到山巅,少说也得一天半天,没有喜欢鼓动游人买纪念品的导游催着,更没有只晓得把风景变成背景的伴儿撵着,想快走就快走,想歇一会儿就歇一会儿,眼睛饱览风景,心却也不闲着,正细细地揣味眼前这个属于自己的黄山呢——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游客,也应该有一千座黄山——在拥有第一次命名、第一次体验、第一次发现的古代。

可惜,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人们更愿意做一块海绵,尽管吸收现成的东西,尽管人云亦云。有多少人愿意去揣摩、体味,并最终理解、感悟一座山的独特魅力呢?以至,偌大一座山,就只剩下松树、石头、白云、泉水。让人能不觉得浅薄吗?能不觉得,热热闹闹的黄山,其实很孤独,是那种游客是游客、山是山的那种孤独。这莫不是名山大川的悲剧?          ◇李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