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冬天已经悄然滑过。在这莺啼燕语的早春二月,草木开始丰茂,杨柳以独特的风姿装扮着美丽的春光。漫步沟河堤岸、阡陌道旁,纵目远眺那“春江一曲柳千条”“长堤曲沼万垂丝”的绝妙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杨柳,是报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播春的讯息。民谚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腊冻初消之际,万物都还做着复苏的美梦时,杨柳就赶先在枝头绽出一粒粒鹅黄的新芽,让人聆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在渐行渐近。当春雨初霁,柳色渐渐由鹅黄变成嫩绿,抽成万缕烟丝。
杨柳,迎春早发,轻柔和婉,垂条飘舞,翠色欲滴,绿意盈怀,撩惹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情思,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咏柳”诗篇。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描绘了在融融春景、依依垂柳中,春思的缠绵和惆怅,离情的依恋和黯然。明代文震亨的“柔柳拂水,弄绿搓黄”,通过婀娜的动态和明丽的色彩,写出了柳的雅逸和情致。它的确能比春花更撩动人的情思。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把初春时节柳树由冬返青所呈现出的碧绿玲珑、摇曳多姿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优美动人。孟浩然的“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李白的“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白居易的“色浓柳最占春多”,林逋的“春色半归湖岸柳”等,都脍炙人口。而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则是另一番意境,赋予柳树更高更新的寓意。
柳树适应性强,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不挑肥拣瘦,随遇而安,大江南北,高山沼泽,随处可见绿柳成荫。它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早在史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柳”字。汉代名将周亚夫,他命士兵在军营里遍植柳树,以致后世泛称军营为“柳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弃彭泽令的官位归隐田园后,在门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在西湖苏堤植柳其上,使西湖平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色;柳宗元也用诗记载了他任柳州刺史时植柳的经历:“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很多民间习俗也与杨柳有关。比如有寒食清明插柳可避邪祟之说。汉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行者临行时折柳以示留恋,送者折柳相赠则表挽留之情。
杨柳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其木质软柔,纹理顺直,是制作家具的重要用材;柳条纤细柔韧、白晰光滑,是编织箕、篓、筐等生活用品的好原料。柳皮、柳根、柳叶皆能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等功效;柳若烧制成炭精,则为优质画笔;柳还是天然的“吸毒器”,可净化空气,对人类健康甚有裨益;植树固堤,防风抗浪,柳更是理想的树种。 ◇陈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