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一岁始
时间:2010-01-11 A+   A- 举报

爆竹,又称爆仗、炮仗、鞭炮,民间吉祥祈福之物。其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燎竹者,爆竹也。即“以火烧竹,爆裂而发声”。至宋,随火药的使用,爆竹发生了质的变化,“纸裹硫磺,内藏药线,点燃炸死,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因响声如炮,亦称“炮仗”。南宋后,人们以麻茎将炮仗编索成串,其状如赶马之鞭、其声有抛鞭之脆,故称鞭炮。

民间为何要在岁首燃放爆竹?诗人范成大《爆竹引》中即说:“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八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太平。”由此可见,最初人们燃放爆竹是为驱妖辟邪,祈求安康。宋代之后,燃放爆竹才列于新年事象。百一居士《壶天录》云:“岁朝,焚香一炷,爆仗三声,除旧年之琐琐,迎来年之蒸蒸”。一岁之始放爆竹,求吉、纳福、迎祥乃成习俗。除夕之夜,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总闻爆竹声声,忽远忽近、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年夜饭前,燃放爆竹,俗称“闭门炮仗”,热闹一番后,家人欢聚一堂,把酒谈笑,吃汤圆、品香茗;斗纸牌、搓麻将,喜气洋洋,乐而忘寐。岁更子时,鞭炮大作,震耳欲聋,响彻夜空,“遍天银花绣,阖街硝烟浓”。正月初一,鸡鸣拂晓,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意谓“开门大吉”。放二枚是“双喜临门”,放四枚则“福、禄、寿、禧”,放六枚即“六六大顺”。放一串百枚鞭炮叫“百子连爆”,岁岁大发。爆竹常用红纸包扎,燃放之后,炸碎的红色纸屑遍地覆盖,俗称“满地红钱”,取其吉利之意也。

时至今日,燃放爆竹驱妖辟邪,自然已无人信之。但于岁首或喜庆之日燃放爆竹,表示辞旧迎新、纳吉呈祥,仍世代相传,广而用之。喜庆佳节、男婚女嫁、寿诞庆贺等,常见燃放烟花爆竹庆贺助兴。民间有“竹报平安”吉祥图,绘两红衣童子燃放爆竹。其线条明快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借爆竹这贺岁之物,寓年年岁岁红红火火。

经能工巧匠不断改进,我国爆竹与时俱进,种类之纷繁、制作之精美,难以悉举。随科技发展,烟花爆竹已启用电脑程控,定时发射,定点爆炸,“人文、科技、环保”三者完美结合。湖南浏阳、广东佛山、江西宜春、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花炮之乡”。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走世界。1996年,我国湖南浏阳制作的烟花爆竹在巴黎国际大赛中一举夺冠,使爆竹这一中国特产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北京奥运盛会,全球40亿观众充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技术,作为开幕式“重头戏”的焰火表演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鸟巢上空“璀璨开放”的牡丹、“七彩斑斓”的彩虹、“流光溢彩”的奥运五环,鼓舞国人,惊艳世界。

 爆竹声声新桃换旧符,梅花朵朵旧貌展新颜。祝福伟大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在爆竹的喜庆声中,如虎添翼,继往开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龚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