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沙地俗语的修辞手法
待东宅上新做葡萄酒的醇香飘进张家二伯的鼻孔时,他才想起今年也要做几缸葡萄酒尝尝。
“见人学样!”二妈妈嗔怒道,“兴灵轰隆,馒头大勒蒸笼!”
“乌嚼连天!”二伯反唇相讥:“老太婆是芥菜籽肚皮,舍勿得我花钞票买葡萄!”
“我芥菜籽肚皮?摸摸第三粒钮头!”二妈妈显然不大高兴,“你抽香烟,我小气啦?你吃老酒,我小气啦?旧年你开蟹塘,弄脱七八千块钞票,我话啥啦?今年——”
“东造葫芦西造瓢,冬瓜藤窜勒茄树畹里……”张家二伯急得额角头上亮昭昭。
“啊,呒啥话讲了?”二妈妈开始扯二伯的皮褂子了,“你到处凑闹猛,做成功啥事体?还不是‘新开厕所三天香,三天过后臭膨膨’!”……
张家二伯二妈妈为做葡萄酒,争得面红耳赤;但毕竟老夫老妻,“日里吵来像对头,夜来仍睏勒一头”,第二天便消了无事了。倒是他俩的谈话,给了我们探究的兴趣:几句对话里不是隐含着一些具有沙地特色的修辞手法吗?
“馒头大勒蒸笼”,是夸张。馒头有比蒸笼大的吗?
“芥菜籽肚皮”,也是夸张。再小气的肚皮也总不能小得像“芥菜籽”啊!
还有,“冬瓜藤窜勒茄树畹里”是比喻,比喻说话七窜八窜﹑摸不着主题;“新开厕所三天香,三天过后臭膨膨”也是比喻,是指如果仅凭一时兴趣做事,往往坚持不了几天;那“摸摸第三粒钮头”,用的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第三粒钮头”在哪里?在心窝头!“第三粒钮头”借代“心”,“摸摸第三粒钮头”就是说要摸着良心好好想想,意同“扪心自问”,这不是挺形象的吗?
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沙地人说话在不经意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确实使语言增色不少。如“黄豆星,滚滚动”,经常用来比喻男女谈婚论嫁落不定主意;“折(shé, 断之意)脚驴子跟马跑”,比喻不自量力跟着别人做某件事;“既怕干翘翘,又怕没(mé, 淹没之意)稻梢”,比喻觉着这也不行,那也不妥,踏头翘头,不敢贸然行事;“露水棉花绽毛豆,打桁(hǎng)木头大扫帚”,则是“借代”,用“棉花”﹑“毛豆”﹑“木头”﹑“扫帚”等随手可得的几件东西,借代日常物品,一般用来讽刺小蟊贼什么东西都要偷。还有,“床歪被凑凑,被短脚纠纠”,是指为人处事不能拘泥刻板固执己见,要“凑数”一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微调,是有可能将事情办得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该句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有“对偶”之意味,虽然不能算是严格对仗,但却比较工整,琅琅上口,能给人带来听觉美的享受。 ◇龚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