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第一楼”展示启东新地标
时间:2009-10-29 A+   A- 举报

60个“启东第一”(50)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在人民中路与江海路交汇处西南侧,高高矗立在云空中的博圣大楼上悬挂着的“精心施工,科学管理,打造精品,建设启东新地标”的大红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月18日,工程主体结构提前封顶,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启东建筑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渭新自豪地说,“主体工程施工仅用了13个月,比预定工期提前了5个月。”

博圣大楼主体建筑为地上41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总高度165.8米,建成后将成为苏北第一高楼。周渭新告诉记者,博圣大楼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标准高、难度高,作业风险系数大,公司几经考量,选择了高层施工经验丰富、施工质量一流的启东建筑集团北方工程公司承担这项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特点制订了管理目标和争创国优、省优工程的具体方案,实行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32根框架柱托起41层高楼。”项目经理周士兵说,41层的大楼全部为框架核心筒体结构,四周设置了32根框架柱。为了确保工程精度,施工人员对每一层的垂直度和标高都要进行反复的测量、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工。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整个施工的关键部位。博圣广场的基础底板厚度达3米,浇筑了超过1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周士兵说,这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容易引起结构开裂。为了确定合理的浇筑方案,项目部工程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探索,并就浇筑方案多次向设计院、监理、业主、商品砼等专家求教,最终确定采取连续浇筑,一次到顶,分层振实的施工工艺。

同时,博圣大楼的基坑局部深度达到了-17.2米,电梯井最深处达到了22.4米,相当于在地下建了一幢6层楼。裙楼四层设置了六跨共24只钢结构混凝土柱以及6道劲性梁,使大厅获得了超大空间。“这些都是启东建筑史上的首次突破。”周士兵感慨地说,为了确保建筑进度和质量,公司从指挥员到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拿出一流的工程质量,建好启东新地标。在施工中,从项目部人员到现场施工人员,都以工地为家,顶着星星上班,看着月亮下班,他们用自己的 辛勤劳动为苏北第一高楼夯实基础。

目前,博圣大楼的主体结构封顶后,进入了紧张的装饰装修阶段。工程预计于2010年底基本完工。             本报记者  孙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