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启东第一”(44)
2003年3月30日,我市成立国家级西施舌种质资源海洋特别保护区申报和建设领导小组,重点开展对西施舌的保护开发工作。2005年11月,我市承担的西施舌工厂化育苗产业化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在黄海滩涂上建起全省第一个西施舌养殖保护区。
10月14日上午,记者在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见到了公司副总经理顾敬东。说起西施舌的保护开发工作,顾敬东颇为自豪地说:“在这方面,我们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顾敬东告诉记者,过去由于遭受疯狂滥捕和海水污染等原因,作为高级食用贝类生物的野生西施舌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加强资源保护,确立靠海须养海的理念!”
在省、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获得6万亩海域使用权,划定了海洋贝类保护区,扶持西施舌等珍稀贝类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至2005年,公司拥有了确权滩涂12万亩,其中宜养浅海区滩涂有8万多亩,公司于当年承担了省“西施舌工厂化育苗产业化开发项目”。
“这个项目的成功,将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西施舌产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顾敬东兴奋地说。当时,西施舌人工育苗增养殖技术在国内有关水产科研机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工厂化育苗及浅海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在江苏尚无先例。“摸着石头过河”的黄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邀请福建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全体员工日夜奋战在育苗第一线。专家们从公司的浅海滩涂采集西施舌良种亲本,以其生物学习性,创造仿生态条件进行工厂化西施舌人工育苗,并于低潮区采取围网投苗放养管理方式,彻底改变浅海区域自然资源少、繁衍慢、产量低的现状,提高滩涂的综合利用效益。“2005至2007这三年可以说是‘黄金期’。那时,我们有捕有放,40多条船出海捕捞,每条船每天都能捕获3000多斤,渔民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顾敬东笑着说道。
当前,公司暂停捕捞,而进入“养护期”。“现在西施舌正处于休养生息阶段。为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公司不定期派出4条护航船进行查看,并将育成的西施舌苗种进行大面积投养,以更多地增加浅海贝类资源。”顾敬东介绍。 本报记者 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