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在记忆中穿行
时间:2009-10-19 A+   A- 举报

站在宽阔的马路上,崭新的公交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覆盖着城乡的角角落落。然而,你知道上世纪50年代“木炭车”曾经是街上最奢华的交通工具吗?你知道“伏尔加”牌嘎斯和“解放”牌老公交车吗?你又知道“公交一枝花”是谁吗?近日,多位市民走进本报,讲述留存在他们脑海里的公交车记忆。

记忆之“木炭车”

“1953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原县直机关任职的父亲就回老家接我去汇龙镇上学。去汇龙镇的路上,我第一次坐了汽车,这种汽车只能载4~5个乘客,而且一天只有一个班次。”今年63岁的顾同宇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坐车情景历历在目,“当时看到的汽车和现在的很不同,车的后面立着一个像锅炉式的东西,里面点着炭火,还有一个手摇的鼓风机,要把炭火生旺了才能开动。”由于是第一次看见汽车,这种“木炭车”的形象就成了顾同宇对汽车的第一印象。若干年后,他才了解到汽车一般都是烧汽油的,只是当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出现汽油短缺现象,启东也用起了“木炭车”。

“‘木炭车’以木炭为燃料,速度很慢。以前只听村里的人说汽车开得很快,其实比我大一点的孩子都能追上它。”在顾同宇的记忆里,坐这种“木炭车”不仅速度慢还很昂贵,“每次乘坐要收1角3分钱。”这让一个平时身上能有上几分钱就很开心的小孩子深深记住了乘车的昂贵。又因收费较高,“木炭车”成了街上奢华交通工具的标志。

记忆之“首驶日”

1971年元旦,5辆“伏尔加”牌嘎斯和2辆“解放”牌客车,在人群的簇拥下,在震天的锣鼓声中缓缓驶出汽车站。“人群跟出去老远,那景况真是人山人海。”到汇龙镇走亲戚的海复镇居民龚慧琴,当日正好经过车站,成了这一盛况的亲历者,“我来的时候是乘‘二等车’,花了1.5元钱,回去正赶上农公班首驶,买了5角钱的车票就到家了。”由于是第一次乘坐公交车,龚慧琴不知道自己会晕车。在晃晃荡荡的车厢里,龚慧琴脸色越来越难看,几次想要呕吐,以为是生了什么病,紧张得不得了。售票员见状就知道是晕车了,赶紧为她开了一扇窗户。一阵风吹来,龚慧琴顿时感到清爽了许多。

“那一天是启东汽车站首次开通农村公交客运班车。”南通汽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启东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炳新谈起这一天显然很激动,在这位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老交通”眼里,这一天非同寻常,“当那5辆‘伏尔加’牌嘎斯和2辆‘解放’牌客车开始驶向农村的时刻,也是我们农村公交客运开始长足发展的时刻。”时至今日,我市农村公交客运线路已由“首驶日”的4条发展为38条,投入客车从当初的7辆发展为现在的190多辆,平均每天运送旅客50000多人次。

记忆之“公交一枝花”

车门打开,两位操东北口音的乘客一上车就向售票员打听一家工厂的地址。当售票员知道乘客要去的工厂与他们乘车的方向相反时,赶紧画了一张线路示意图给他们。两位乘客非常感动,连连说:“启东售票员真好!真好!”这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2路公交车上的一幕,让老乘客丁秀琴记住了这位热情的售票员。而在几个月后的报纸上,丁秀琴又知道了这位售票员的姓名——李红琴。原来,李红琴是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老售票员,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服务热情周到,品德高尚……是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启东市“十杰青年”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曾被多家媒体报道,大家都称她为启东“公交一枝花”。

在公交车司售人员中像李红琴一样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问候和周到的服务,给老市民们留下了温暖的公交车记忆。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风逝。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老公交车的记忆渐行渐远,而“村村通公交”、“无人售票”……一个个有关公交车的新名词又闯入市民的生活,它们又将成为我们新的记忆……            本报记者    丁路健

图为10年前,媒体报道了李红琴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