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垛·煤饼·液化气
时间:2009-10-16 A+   A- 举报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把柴放在了第一位,可见,燃料消费在居民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柴火到煤饼到液化气,如今还有管道天然气,百姓的厨房燃料实现了一次次的变革。

那年,他挖了一个冬天的芦根

家住汇龙镇城东村的王勇今年51岁,回忆起他童年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充当家里灶膛火把式的那段日子。那时候,全家5口人的饭菜全靠一只灶台,一口大锅。母亲掌勺,他和大姐就在灶间里把晒干了的玉米棒子、棉花杆、油菜杆统统往灶膛里塞,期待快点吃上香喷喷的饭菜。

在王勇的记忆里,小时候让母亲最棘手的事就是做饭。不仅缺粮食,还愁没柴烧。一年四季,生产队集体劳动剩下的秸秆都是被统一收走的。每天供做饭用的柴草只有一捆玉米秆,或是几根棉花杆。家里因为没柴烧,吃冷饭、冷菜是常事。大姐被推荐上大学那天,家里来了很多道喜的客人。按规矩母亲要准备几桌招待客人的,可家里的柴火根本不够。王勇回忆,看着妈妈着急,王勇便偷偷跑到一户人家里去偷柴。那时候家家户户宅前屋后都有柴垛,他偷偷摸到人家柴垛后面,正准备从里面抽柴时,突然屋里跑出来一只大黄狗,吓得王勇拼命往回跑。耳边只听到汪汪的狗吠。回家一看,手里只抓了几根枯的蚕豆杆,后来还是几户邻居抱来了柴禾帮母亲解了围。那年,母亲让他到河里挖了一个冬天的芦根,晒干后当柴还邻居们的情。

全家上阵做煤饼

当年农村家家户户缺柴烧,城市里家家缺煤球、煤饼烧。1952年,县供销社开始经营煤炭,但计划分配只满足需求量的50%左右,于是作为城镇居民生活燃料的煤球、煤饼也就成了紧俏物资。

“一开始我们家烧的是煤球炉,那种炉子生火特别慢,炉子里冒出来的烟雾,刺人眼鼻,呛人心肺。”现住在市区的杨亚贤说起往事,“后来条件好了,改用煤饼炉,当时的煤饼炉其实还是很不方便的,炉子隔夜就会熄火,每次生火眼睛都被熏得泪汪汪,鼻子弄得黑乎乎。” 

如今家住幸福二村的潘忠平还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拖着拖车,或蹬着三轮到煤球厂拖煤饼。但不管是煤球还是煤饼都是凭票供应的,那一点点煤饼票根本不够用,一些人家就想起了自制煤饼,逢上好天气的时候,全家人齐上阵在空地上打煤饼。“我们先是将一些平时积攒的零碎的煤打碎成粉状,再把水、煤粉、泥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好,和成煤浆。然后便用自制的模子印煤饼。用模子压进和好的煤泥,再轻轻提起模子,把煤饼轻轻地从模子里推出。‘咔嚓’声中,一排排自制煤饼就做成了。”回忆起以前全家老小一起做煤饼的情景,潘忠平还是历历在目。

燃气灶燃出幸福的火苗

今年61岁的张菊如家住幸福二村44号楼106室,1983年搬进新居的时候她家里就装上了管道煤气。用惯了多年煤饼炉的张阿姨,看见这新鲜玩意儿就充满了好奇,点燃火苗的一刹那,张阿姨看见了蓝色的火苗窜了出来。张阿姨第一次用煤气做饭,习惯了烧煤饼炉的她悠哉悠哉地一边等油锅加热,一边切菜准备配料。因为火头足,烧菜的速度快了很多。当天晚上,张菊如就在新灶具上给家里人烧了一桌带着焦味的饭菜。猛火炒出来的菜满屋飘香,那种舒心爽快,让张阿姨一家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管道煤气用起来还满省的,差不多3天才用掉一个立方。”张阿姨说。

1986年,启东县机关液化气公司成立,市民们的厨房燃料又一次经历了革命。机关液化气公司成立伊始,只有200多用户,一桶桶的液化气都是送到了各个机关单位的职工宿舍。那时候液化气也是凭票供应的,所以市场覆盖面不大。1990年,公司市场化经营,当年全市城镇和农村用户就激增到两万多户。张菊如说:“后来我们家也用上了液化气钢瓶,2005年的时候家里的管道煤气改造成了更干净环保的管道天然气。如今家里烧菜做饭用管道天然气,留着桶装液化气,以备热水器烧水用,那种烟熏火燎地点煤球的日子已是我们的一个记忆了。”         本报记者    王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