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苏省地方粮票、这是南通购粮券、这张是布票……”10月12日,在宝岛花园12号楼,80多岁的离休干部陈立向记者展示他精心收藏的一些票证。粮票、油票、肉票、布票……那一张张发黄的票证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久远又特殊的年代。
“从1954年起,启东开始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这就是所谓的‘统购统销’,目的是满足供应,稳定市场。” 陈立是个有心人,从那时开始,家里的粮票、布票等票证便被他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陈立说,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粮票比钱还重要,是人们的“命根子”。到商店买大米、烧饼等统统要粮票,谁家要是没有粮票和购粮证就不能购买粮食。陈立一家人分到的粮食根本吃不饱,只能将米煮成稀饭,还要尽量让稀饭稀点再稀点。为了节省粮食,有阵子人们每天只干半天的活。
“粮票分为全国通用的粮票和地方发行的粮票。城镇居民根据年龄、工种等条件实行定量供应。”陈立说。与此同时,食油也开始了定量供应。1958年“大跃进”时期,副食品也采取凭证限量供应。三年困难时期停止供应,只对病人、产妇进行照顾供应。当时,启东能够供应商品的也就是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供销社等数得清的几家。粮油票发行后不久,布票、棉花票等也相继发行。
提起凭票购物,家住文秀新村7号楼的宋介珍老人感慨良多。市场上各种物品的供应量极小,买个东西经常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还经常买不到呢。“那时候每人每月约有4两肉票,肉又不是每天供应,因此每逢能够买肉那天,很多人早上天不亮就拎着竹篮去排队。每人每年10多尺的布,只够做一身新衣服,最困难的时期,布供应得更少,只够给孩子补补旧衣服。”宋介珍记得,有一次买菜去晚了,菜全部卖光了,最后只买到一根胡萝卜。“一根胡萝卜能做什么菜啊,只能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全家人一人一段放在饭里吃。”
再到后来,很多涉及生活的用品也都要凭票购买,于是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都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县级机关党委工作的宋介珍有了不少去上海的机会。上海市场上的很多东西启东都没有。每次去上海,她都要给亲戚、朋友带回大包小包的东西,从漂亮的花布到各种各样的副食品。1973年,宋介珍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那是从上海买来的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为了这张电视机票,可谓费尽了周折,甚至还走了后门。“把这台黑白电视机抱回家时,我们全家人心里甭说多美啊。当时住在人民桥附近棉麻公司的宿舍里,电视机就放在厂里的场心上,邻居们都来了,就和在广场上放电影一样,可热闹了。”
“大概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肉票、布票、粮票、油票等开始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了。”宋介珍说。根据《启东县志》记载,1982年起,以猪肉为主的副食品市场物品逐渐增多,结束了多年来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1985年,根据中央相关文件,启东取消粮食统购政策。票据就这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市区各种各样的超市、商场遍地开花,商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今年中秋,外孙女在网上给宋介珍从广州购买了一盒月饼,通过快递第二天就寄到了家中,更是让宋介珍感到了“神奇”。回想起当年买东西凭票、找关系的岁月,老人心中充满了感慨:“过去的日子跟现在真是没法比啊,现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 本报记者 包铃铃
图为陈立收藏的各种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