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水乡周庄,无论走到那里,每一脚印都让人感觉到,历史曾经在这里沉重地喘息,文明也曾经在这里沉重地喘息——直到现在依然让人感觉得到吁吁的喘息声。
周庄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保留了几百年风貌的老房子、老船埠、乌篷船、木制马桶,而是人多。桥头、深巷、古宅、乌篷船……到处都是拥挤、成团的人群,手里大都提着马甲袋,背上都背着包袱,头上几乎都扣着各色的旅游帽。就这么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巴掌小镇,一年承载游客量是三百多万。有人曾经计算过,一年到头一天也不休息,每天接纳的游客超过8000人,每个游客每天能分得的空间为1.25平方米。就是一台机器,也有必须停下来散热的时候,何况是以生态为载体的水乡村庄。
因为游客太多,周庄不能不喘息:摇乌篷船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并不十分健壮的四十来岁的水乡大嫂;收门票、看摊卖纪念品的小伙子动不动就会给游客大发一通脾气;到了周庄才知道即使肯出钞票,想请个导游都有多难,稍好的周末可能容易请到导游,一问都是当地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职员临时客串的;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钞票,并且不是早晨一早就去预订房间,你才知道在周庄找个住处有多难;方便也很成问题,为了保持几百年来的风貌,景点上都会摆设几个红黑土漆共釉、锣鼓形状的木制马桶,以供参观,不供使用,进村之前,导游千叮咛万嘱咐“方便之后再进村参观,方便之后再进村参观”;进村以后,导游反复劝导“忍着点,忍着点,忍着点”。
桥小,路窄,宅子更窄。就是在周庄算得上老大级的沈宅,占地面积也不过二千平方米。从大门进去,在宽不过二十米,长达一百米的中轴线两边,竟有一百多间房子:水墙门、墙门楼、茶厅、正厅、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走马楼、闺房、卧室、厨房,虽然雕梁画栋,配以匾额对联,精致至极、美不胜收,但是面对黑压压一片攒动的脑袋,显得是那样逼窄,透不过气来。更让人迷糊的是,因为出了个沈万三,于是遍街都是万三蹄,让人担心,遍中国的猪蹄是不是都集中到周庄来了。
在喘息声中,作为周庄邻居的锦溪、同里似乎就显得从容得多了。在锦溪,断头桥边的陈妃水墓,因为有一段从宋朝传下来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让人流连忘返;而镇上的古董馆、砖瓦馆、钱币馆、美术馆,虽然相当部分展品都算不上精品,但毕竟内容丰富。在同里,一个占地二千平方米、展件二千余件的性文化博物馆,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参观的人还不少,据统计,每月超过六千人。
长跑运动员,再善跑,也不能一直跑个不停,还必须停下来休息、养劲。疲劳的周庄,何时能少一些喧嚣和浮躁,多一份平静与涵养? ◇ 李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