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招”的燃情岁月
时间:2009-09-27 A+   A- 举报

“二招——启东县第二招待所”,这个地方对于稍微上点年纪的启东人来说,勾起的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外调来的机关干部、揣着公文包的供销员,房间里邂逅的陌生旅伴,公共洗手间里的那些南腔北调……9月23日,记者找到了原启东县第二招待所所长王佐才,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

“1956年,只有20多张床铺的启东县委招待所,那就是第二招待所的前身。”站在启东宾馆前,王佐才的记忆又回到了上个世纪,“这是大饭堂,那里就是以前的二招礼堂……”

1971年10月,王佐才来到二招成为第二任所长,“1975年,当时的二招在如今启东宾馆地段盖起了一排二层小楼,共有建筑面积13022平方米,1022个铺位,职工72名……”王老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那时候县委和各机关单位的办公场地都很有限,所以各种大小会议都要在二招举行。县委、县政府、政协会议……都是在那个只能容纳980人的简陋礼堂里举行。二招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接待、住宿的招待所,也是名副其实的会议中心。

“那时候条件艰苦,虽说二招是当年启东最高规格的住宿、接待的招待所,可是和如今的宾馆、酒店比起来那还是有天壤之别啊。”王佐才说,“1978年,启东棉花总产突破百万担,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百万担皮棉县。受到周总理的赞扬,成为全国产棉区的学习典型。全国各地来启东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每天从全国四面八方来的客人把小小的二招给挤得满满当当。”时至今日,王老还依然清晰的记得,由于当时人手少、条件差,女服务员们只好用铅桶装满滚烫的开水,用扁担挑进楼道,给每个房间的客人灌好开水。每天有几百床的床单、被褥要洗,手洗的话根本忙不过来,聪明的二招职工将大木桶吊起来再装上轴承,制成了简易的滚筒洗衣机,终于让客人们用上干净整洁的床单、被褥。“大家都将每一次接待当成政治任务,认真、尽力地为二招奉献出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王老深情地回忆。

“我们还接待过外国客人呢!”王佐才说,“我依稀记得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8名韩国渔民,在启东附近海域遭遇风浪渔船失事,获救后,他们被安置在我们二招。那年,这8个渔民被送来的时候,全身衣物都没了,二招的工作人员给他们买来了新衣、新鞋,将他们安顿下来,他们这一住就是两个月。两个多月里我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记得,我通过翻译还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启东对外的各种活动增多,外来的领导干部、客商甚至外商也越来越多,二招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在原二招的基础上,启东宾馆正式挂牌成立。刚成立的启东宾馆负责对外接待,而二招则负责对内接待活动。2001年,启东市第二招待所功成身退。        本报记者    王天威

图为:1975年,王佐才(左一)与入住二招的县领导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