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通沙河变身风景线
时间:2009-09-23 A+   A- 举报

这里原是一条通沙河

家住建都社区的陶圣德老人今年79岁,从6岁那年起他就住在汇龙镇。当年住的地方就在如今人民路与江海路的交界处,苏果超市西边的街心绿地那块。

陶圣德回忆道,那时候还没有人民路这个叫法,横贯汇龙镇东西的是一条河,人们称它为“通沙河”。 河的北面叫民主街,河的南边叫彩臣街。60年代初,这条河被填平,连同老街被改造成了10来米宽的泥路。也就在那个时候才开始有了“人民路”这一称法。

那时候,除了人民桥附近一带有些商业气息外,贯穿汇龙镇的人民路两侧都是大片的空地和稀疏的民居。通沙河被填埋后,商业区也开始慢慢向人民路转移。人民路也从原来的烂泥路到了后来的砖铺路面。陶圣德很清楚的记得,七十年代初,人民路被改造成了柏油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很大的震撼。那时候柏油路的质量不是很高,仅仅是路的表面涂上了一层柏油,一到夏天路面软绵绵的,一脚踩上去一个坑。“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走在这条漂亮的柏油马路上,第一次有了走在城市里的感觉。”陶圣德说道。

三段路面的三次改造

80年代中期,人民路渐渐繁华起来,陶圣德居住的旧居也面临拆迁,原址上盖起了江海饭店,这可是当年启东最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当年能走进江海饭店吃顿饭,可是很有派头的一件事。从此,人民路两侧民居、空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商铺。

商铺多了,人流量也多了。人民路原有的柏油路面也开始坎坷不平,已不再适应急剧增长的交通流量。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人民桥到头兴港桥的三段路面分别进行了改造。因多年参与城市建设工作,原为市建设局建设科负责人的郁永飞对人民路的改造如数家珍。

“那时候对人民路的改造,几乎每两年进行一次。”郁永飞介绍说,这三次改造分别从公园路路口到江海路路口,公园路路口到人民桥,江海路路口到头兴港桥。改造后的人民路宽约30米,总长度2265米,分快车道、慢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等。经这三次改造后,原来的柏油路面全部换成了混凝土路面。

在市城建档案馆里,记者看到了一组改造前后人民西路变化的对比照片。改造前照片中的道路是简易的沥青,周围的房屋大部分是红瓦白墙,最高不过四五层高。在照片中还能清楚地看到,在道路设置方面,并没有人行道、快慢车道之分。而在改造后的照片中,道路平整,且拓宽了很多,老房子也被改造一新的高楼取代了。

市区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新世纪,人民路已成为全市的商贸集中区,改善这条路的车辆出行条件已是势在必行。2003年,城市大建设的序幕拉开了,人民路拓宽改造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开篇巨作。

南通二建集团参与了人民路改造工程人民桥到江海路那段的施工,一位姓邢的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年施工时,100多个工人克服了交通组织等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历时5个月最终完工。如果从直观上来看,那一次的改造使得人民路的路面全部采用沥青砼结构,道路拓宽到现在的40米左右,隔离带也从原来的1米左右改造成近3米。在道路设计上,原来的供电、电信、广电等管线第一次埋入地下。另外,全线辅以各种景观建设。流光溢彩的路灯、造型别致的装饰灯、五彩缤纷的绿化带、风情各异的小广场、线条流畅的候车亭……每一处都成为点缀这个城市的美丽风景。这次改造后,这条城市主干道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而每到傍晚或周末,坐落于人民路上的文峰广场、时代超市等地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经过了多次拆迁后,陶圣德依然住在人民路附近,不同的是,现在他居住的是一个设施功能齐全的小区。每到晚上,华灯初上,徜徉在人民路,望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耳畔优美动人的音乐,陶圣德与老伴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报记者  包铃铃  王天威

图为今昔人民西路。(图片由城建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