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地域系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境内陆地原为长江口外的沙洲联并而成。解放前,由于战事不断,农田水利年久失修,江、海堤岸低矮光秃,险象环生,境内没有一条能贯通全县的像样河道,常年卤潮倒灌,遇涝难排,造成洪、涝、旱、咸、坍、淤六害横行,农业十年九歉。
启东解放后,政府着重修复堤防,疏通河道,初步提高了抗御风潮、雨涝灾害的能力。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恢复、发展生产,人民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首先组织了为期4年的复堤、培堤工程,并分期分批疏浚内陆沟河,提高了抗洪挡潮能力,但涝渍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1951年起,政府开始酝酿并港建闸。1952年冬在横河上建涵控口和协兴河入海口,进行建闸试验。1953年6月,连续暴雨,在建涵、建闸受益范围内排涝迅速,为后来全面实施并港建闸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4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启东县并港建闸计划,县委、县政府成立并港建闸委员会,同时成立启东县水利工种总队部,各区成立水利工程大队部,各乡成立水利工程中队部,按级负责,执行改造旧河网施工指挥任务。从此拉开了为期10年的并港建闸工程,形成了启东水利史上的一大高潮。
并港建闸,着重在沿江、沿海实施,拓浚河道,沟通水系。整个工程分4期进行,10年完成。1954年10月,戤效港闸、吴仓港闸、三条港闸作为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955年竣工。11月,疏浚三和港工程开工,拉开了第二期并港建闸的帷幕。县水利工程总队部组织全县14个区17.7万民工,疏浚三和港、头兴港、中央河西段、南引河西段,到1956年工程先后竣工。
1958年4月,国家投资70多万元,灯杆港、连兴港、塘芦港建闸工程陆续开工。8月,全县江海干支堤培修加固工程结束,工程先后发动5.7万多人,花61万多工日。12月,全县出征9万多民工,参加南通地区水利大会战,开凿通吕运河(陶家店至吕四段),全长22.84公里。
至1964年,原有的43条旧河港堵闭28条,留用15条,建闸14座,并港建闸工程初步完成。1978年又新增了塘芦港新闸和吕四渔港船闸,同时疏浚闸河,贯通南引河、三和港,建成三和港北闸,基本解决了排引矛盾。
1964年10月,启东县水利建设大型沙盘和照片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1956年、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先后两次题词,盛赞启东并港建闸的壮举和30年治水成就。